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面临很多选择,每天都要承担工作、家庭生活的责任。所有人都渴望自由,所有人都喜欢趋利避害,但是回想下,是否还是有很多不得不选,不得不做?或者即使鬼使神差的选了做了后暗骂当时想什么了?或者结局和本来的设想大相径庭?
是不是,有谁在“操控”着我们?
《超越感觉》一书,里面有一章讲的是“操纵的学问”。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给了参与者一系列褒义贬义的形容词,并要求参与者评价一个人。当研究人员把褒义的词放在第一位时:聪明、勤奋、固执、嫉妒……参与者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当研究人员把贬义词放在第一位,褒义放在最后一位时,参与者给出了消极的评价。作者还引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沃森的儿童-老鼠实验的例证。细思极恐,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真的都是被“操控”的,而且我们可能都毫无察觉。这种操纵原理在现代的商业广告中,几乎利用到了极致。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其实只受内外两方面影响: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毛钱,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3毛钱。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3毛钱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毛钱。 孩子们都非常不开心,“一天才给1毛钱,知不知道我们跑过来玩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也不来玩了。
看完大家肯定会想,孩子们为什么不来玩了?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技巧。利用外部动机的刺激,操控当事人做事的心态。开始时,孩子们来玩是内部驱动,开心的心甘情愿的没有条件的想~来~玩,然后外部驱动加入了,来玩不是单纯的玩了,而是为了钱来玩,钱这个外部驱动开始很有效,但是慢慢外部驱动因金额降低而减小后,就不足以让孩子们产生对应的行为,而内部驱动也在外部驱动的影响下消失了,本来原始的快乐不见了,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孩子们都不来玩了。
暂且不讨论这个老人做的对不对,我想说的是,我们想一想,我们是否也曾不自知的被这样操控过呢?如果是,我们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
李笑来老师说:“坚持”、“毅力”在他的”操作系统“里是不存在的概念。如果总谈“坚持”、“毅力”却从来没有持续做好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没有毅力,而是一旦你脑子里有这两个词,你恐怕就永远在纠结如何摆脱痛苦,而不会想着转变个角度,这件事或许就会成为快乐的事,而做快乐的事,是不需要“坚持”和“毅力”的。
“坚持”、“毅力”的目标都是有外在目的的,能够被外界看见并认可的,说的通俗点就是钱权名利。说的是转变角度考虑问题,其实道理也可以理解成求外不如求内,转化成快乐其实就是寻找内部驱动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6393765/184d1e28b243cf2f.jpeg)
被“操控”了是因为自己没有觉知,没有觉知是因为自己太在意外部驱动了。回想下我们喜欢做的一些事,也许是侍弄花草,也许是吹口琴,看夕阳,也许是阅读体验他人的人生,也许是旅行……不要丧失最原始的那份愉悦,寻找内在的属于自己的驱动力,莫忘初心就是今天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