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是一本好书,我还没想好怎么介绍它。
语言可以传递情感,文字可以引起共鸣,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我与地坛》无疑是做到了,它让人的心灵有新的感悟,也让人的心灵更加柔软。
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依旧是宁静的,情感的抒发是克制的,让人细细品味 越感醇厚。
我也有过远行,偶然的回头发现老母亲仍然在原地望我的背影。
史铁生则这样写: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还有
我到园中给母亲出了怎样一个难题?一方面是母亲内心的焦灼,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会在园子里发生什么;另一方面是母亲寻找儿子的艰难,那么大一个园子,想要找到她的儿子,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就如我的车辙压过了院子里的每一寸草地,母亲的脚步也走过的了园子里的每一寸草地。那时的他倔强的不屑于母亲对自己的寻找,又或者是羞涩的不愿回应母亲对自己的寻找,而母亲的去世让他已没有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错。文中“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到这园中找我了。”
这个时候我需要简单介绍一个下史铁生。
记得在《推拿》书中说,盲人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没有见过世界的样子,没有看过五彩斑斓,一直以为世界本来就是黑色的,后天的盲人不一样了,他们经历过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的链接处有一个特殊的区域,也就是炼狱。并不是每一个后天的盲人都可以从炼狱当中穿越过去的。史铁生也一样,他本来是好人,在人生最旺盛的阶段-20岁,因病而双腿瘫痪,所以他要走过哪个炼狱,他也成功的走过了那个炼狱,所以你不想听听他对生死的思考吗?
史铁生总会“跑”到地坛去,思索这些生与死的问题。“其实总共就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是怎么活”。
关于“要不要去死”这个问题,史铁生是这样给自己答案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样一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活?史铁生则说自己完全没有想明白。“这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情,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地坛去,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灵魂。”
虽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活,但是对于“怎么活”,史铁生却想明白了——那就是写作。“对于我而言,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却是为了活着。”“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儿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
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不如意的。一些作品,是展示失败、灰暗和冰冷,但是还有很多作品要给人以希望和火焰,我想《我与地坛》就是这样的书,建议你,有空的时候、或者迷茫的时候可以看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