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菌

作者: nomoreoo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16:12 被阅读36次
茯苓,菌 茯苓,菌

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内部白色或粉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叫茯神,都可入药。

《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高诱 注:“茯苓,千岁松脂也。”

唐 贾岛 《赠牛山人》诗:“二十年中饵茯苓,致书半是 老君 经。”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医方》:“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瘢痕。”

清 陈维崧 《洞仙歌·题<采芝图>为顾卓侯赋》词:“戏劚茯苓归,封寄 轩辕

茯苓,菌 茯苓,菌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界 真菌界,

门 担子菌门  ,

纲 伞菌纲,

目 多孔菌目 ,

科 多孔菌科 ,

属 茯苓属 ,

种 茯苓 。

分布区域 安徽、云南 、湖北等地, 采收时间7~9月,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用 量 10~15g ,毒 性 无毒,阴虚火旺者忌服。 贮 藏 置于燥处,防潮

茯苓 气微,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相关配伍

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相关文章

  • 茯苓,菌

    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内部白色或粉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叫茯神,都可入药。 ...

  • 身边的中药‖茯苓

    茯苓,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茯苓,分布区域:大别山岳西产量最大、质量最优,湖...

  • 读本草之每日一药:茯苓

    今天学习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

  • 周勇//3.13惊蛰九日//七律·中国十大名药草之茯苓//惊蛰·

    题记:茯苓,多孔菌目茯苓属菌类,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

  • 《神农本草经》“上品”系列 | 茯苓

    茯苓是什么 茯苓是多孔菌科茯苓菌的干燥菌核,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

  • 每日一药——茯苓

    # 每日一药 茯苓 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多孔菌目茯苓属菌类,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

  • 《天年》

    茯苓,不是土茯苓的“茯苓”。土茯苓是去湿热的,营养过剩去湿热的。但我们这个茯苓是松树上结的那个真菌块,菌块。把它切...

  •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

  • 顾掌柜教你玩中医--茯苓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

  • 【绘画步骤】茯苓

    茯苓:一种中药。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茯苓,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pj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