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阅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家对写作的看法,有很大的启发。
记得有人曾说过:
不管是那个领域,将杰出的作品看过一遍后,对其基本的发展,大概的轮廓,事迹就都有了一个简单的脉络。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看了那么多前人留下的哲思,也让我归纳出了一些共通之处,想必这也是十分重要核心的东西。这或许也是进入一个全新领域的捷径,把握共性的东西,然后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性。
** 1、找寻初心**
在写作的意义或者说初心上,大体有三种:
01快乐
想让读者快乐,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快乐。
为了快乐做事,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
即便我从未主动探寻,但我知道,在这世界的很多地方,一定有一群人,就只是单纯地想构建一个个有趣的文字世界,让生活不至于索然无味。
他们希望在这个可以完全做主的世界里,将自身理想的爱情,有情,亲情,价值观和世界形态完整地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被温暖。
02发声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写作果然是一件苦差事吗?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
看到这段话的瞬间,我感觉自己的心被击中了。
我曾经苦恼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写。
我自认并不是如曹植一般才华十分出众的人,也没有如果戈里那般卓越的想象力,一次旅行,一个酒馆,就洋洋洒洒写了《死魂灵》里整个章节。
我陆陆续续写日记也有十多年了,近一年里,无论工作到多晚,也一天都没有拉下。
但自己满意的时候极少,很多时候,看到自己如流水般的直叙,或满是干涸的文字,爬满了枯藤,没有生命力。我甚至不愿再多看一眼。
写作原本对我来讲是件快乐的事,我喜欢写字,但如果变成必须要写的一项练习,似乎我就不得不承认,我完全没有那份才能。
忘记看到谁说的了,创作是与自己内心的交流,可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
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到来。
最近,我经常会反省我是不是对自己太糟了,老是挑自己的毛病。
我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科学的解释,但我想或许很多人都有和我同样的感觉或者经历。
我们从小被教导着很多规矩律令,成年之后社会上很多声音会告诉我们要察言观色,要合群打好群众关系。
似乎成功一定要修炼自己的情商,让他人感觉舒服,一个有魅力的人,尤其想要成为有魅力的领导,就要多为别人着想,多付出。
这些被初入职场的我们奉为圭臬,就像年幼的孩子,遇上好吃的就会一个劲儿不停地吃。如果没有妈妈叫停,大多会吃坏肚子。
因为不知分寸。
所以,在今天,看到张爱玲的这句话,我猛然发现,原来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孤单的自己,他曾经有那么多的想法,却从来不被重视。蹲在一个角落,胆小的,怯懦的,不敢说话的一个小人儿。
因为没有人给她叫停,没有人教会她,为别人付出,妥协的同时,该怎样做自己。
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个影子,现在我已经能够坦然地接受,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有善画的人以画寄情;有不善言谈的人用音乐传递心声;有孤独的人借文字沟通世界。
我想起了鲁迅,一怒之下弃医从文,以文笔作矛,剑指一切不平事。有才无才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写作于我们,或许只一双眼,一张嘴,足矣。
03时代的记录者
如果你想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可能会写出一部言情小说;如果你想表达的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那它可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很多时候人们常说,悲痛的力量胜过快乐无数倍。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求生的本能,形成了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一脉,例如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都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b7b0004cd6b999c2e4d.jpg2、普适的方法
其次,在写作的方法上,但凡成熟的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法,究其共性,可归纳成三点:
01写,不停地写。
在任何一个领域想要成为厉害的人,都需要经过持续的刻意练习。方法是有用的,但过程是枯燥的。
《刻意练习》里,以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例,富兰克林非常爱好下国际象棋,但他下国际象棋的水准老也够不上专业水准。
但富兰克林十分善于写作,是个写作高手。他总喜欢把杂志中写的好的文章找出来,看一遍,再仿写一遍。对比看看哪儿漏了,哪个词用的没原文好,再修改。
这正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只是坚持的过程大抵就不那么有趣了。
同样的还有林丹。当我们以娱乐为目的,似乎就很难达到精通,而真正专业的选手,他们的训练一定是枯燥甚至充满痛苦的。因为他们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极限。
正如契诃夫所说:“写,只有写,你才会写。”
果戈里也曾经劝别人“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两小时”。如果实在写不出来,真诚地面对自己,就一直写“我什么也写不出来”,总归是会有话可讲的。
02改,不厌其烦地改
鲁迅有一句话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钻石的瑰丽是打磨出来的,《大卫》的完美是雕刻出来的。
不要奢望好的作品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毕竟人类几千万年才出一个无需修改的莫扎特。如果没有那样惊人的天才,还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好。
多听听前人的经验总结吧,“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托尔斯泰这样说。
写完之后,多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我从鲁迅身上学到的,顺口是最基本的。
如果是小说,最好在6个月内可以完成初稿,然后投入下一部作品。在经历了4--6个星期的冷却,能够完全从故事中脱离出来后,再以读者的心态,进行修改和编排。
即便是很烂的一篇文章,几经修改,也可以挖掘出闪光点,可见修改是多么重要。
03精简
找准了写作的心态和贯穿整个写作生涯的定律,应该从什么开始写呢?
有人会说,先仿写。
《刻意练习》里有一个关键举措是,选择一个导师。
跟谁学很重要。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
本质上不在于财富,学历或其他,用农民的思维方式顶多培养一个秀秀的农民。
很大程度上,人与人的区别,是在于认知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鲁迅的白描,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就像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化须眉,也不标注名字,但凡见过画中人,都能够一眼认出。轻描淡写,却是活灵活现,这是真正的高级。
好的写作,是要剥离每一句话中的杂物,只存留最精准美好的部分。不论语言或是文字,表达本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手段。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精简写作》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精简的好文章,诸如广告、歌词、新闻等,还有杂文,短篇小说,都是很好的选择。
从短入手,其目的也在于打好文字精简的根基,才不至于像时下很多新手,一上来就是长篇,却有多少口水话。
越是简洁凝练,越是耐人寻味,余韵悠长。这点当向古人学习。
要想不没话找话,也不愿精炼后内容分乏善可陈,最终还是要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任何一条路都没有轻松的,走好更不易。但就像开篇所说,做喜欢的事,为了快乐做事,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人生难得一知音,更难寻到一件事,一生不腻,如果有,便将这幸运贯彻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