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城际的旁边,高楼林立的天津中心城区里,有一片天津人称之为“老纺机”的地方。纺机院里有一方小院,院子里常年撑着两把伞,伞边生着满院的已经爬上二楼的爬山虎,和不时冒头的月季花。路过的人常常把这里当做咖啡馆直直地闯进来。
这是一座四十年前的老厂房改造而来的空间,诚如空间的所有者,亦是其设计师所言:
“触碰这里的墙壁就像是在触碰历史,却又那么的生机勃勃”
这里被称之为“香雪堂电影公社”,他们做的是“影视+地产”的跨界。
改造之前,这里还是那种带着上世纪改革开放努力创汇味道的老厂子。四十年后,外汇够了,厂子搬了,原来的绿皮火车铁道上面多出了延绵万里的高铁。
厂房的高挑高,大空间给了改造以充分的自由度。陈旧的皮囊焕然一新,还装进了有趣的灵魂。
原有的大空间被切割,营造出不同尺度的空间。空间被感知的方式由全景式转为片段化。在材料上,二楼搭建使用钢板。钢板的精确性服务于几何形体的抽象性,而其锈迹的斑驳感在物质性层面又与老建筑形成对话。
空间组织兼顾公共与私密。一楼的柏油过道直通待客豪咖,给人以极强的方向感,无须人指引便自行其道,道路边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英伦电影里雾蒙蒙的街道,矗立的路灯像极了电影《One day》里德克斯特和艾玛初次分离的场景。
它成为一种邀请,希望籍此实现内外的互动。
道路右边的南洋戏院兼具展示和放映的功能,老上海的电影广告粘贴在墙上,被密集的白炽灯泡照亮,进门犹如跨越了时间之门。
道路左边是办公区。办公室与生活区以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氛围来回应各自的环境特性。生活区紧邻小院,大面积的落地窗拓展了视觉空间,创造了鼓励交流和轻松的办公氛围。办公区开放共享,墙上的“苹果箱”取材简单,搭配起来却独具韵味。
道路尽头是待客区和满墙的书,减轻了大空间带来的空虚感。
墙后面是隐藏的楼梯,直通二楼的办公室。一颗巨大的樱花树开在了上面,香雪堂的员工每年都会在上面许愿祈福。就是这些不甘于“在格子里办公”的执着,完成了这一历史工业空间向当代文化办公场所的转化。
香雪堂从影视到专注文化地产的跨越,或许也是基于不甘于满城钢铁水泥的执着。城市会改变,灵魂不会。
逃不出城市,但不能忘却了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