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读论语第五:对‘君子不器’的看法

重读论语第五:对‘君子不器’的看法

作者: 卢沟晓亮 | 来源:发表于2023-03-10 23:56 被阅读0次

    ‘君子不器’,通常的解释都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特定的用途,而应该博学多识。”

    今天听老师的课,老师说今天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总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一会儿让学这个,一会儿又让学那个,却不懂得“教育的根本的核心是什么?”但是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没有明说这个核心到底是什么!

    我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的核心“是使学生成才,而不是成材。

    ‘成才’与‘成材’,别看只有一字之差,在我看来却有着天壤之别。‘成材’,顾名思义,是成为有用之材、栋梁之材。说到底,这个‘材’就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相反,‘成才’则是致力于培养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成才,就是不以培养专门的材料、工具为目标,而以培养真正有才的人为最终目的,在我看来就是‘君子不器’。

    但是,我发现这种‘君子不器’的理念在历史上以及现实社会中十分罕见。反而更多的是工具性的教育。

    历史上,我国有文状元、武状元。似乎从一开始,文和武就是分开教学的。到了朝堂之上,同样是文武百官,分列两班。最后发展成了文不知武、武不知文,文官嘲笑武将胸无点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武将讽刺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争权夺利、虚伪奸诈。文、武之间的相互鄙视和对立甚至一度达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还对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晚唐和两宋,唐朝武将横行导致战乱乃至亡国,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独大,导致积贫积弱、武德不振而被异族吊打。

    历史上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惨痛、不够深刻吗?文、武本来应当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

    在当代,我们又实行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依然是文、理分家。文理分家后照样也形成了一条鄙视链:理科生—>文科生—>艺术生—>特长生,艺术生又分为艺术生(理)—>艺术生(文)。

    当时高中的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对自己报考理科的学生另眼相看,对自己选读文科的学生投以鄙夷的目光,当时心里就很不舒服,至今依旧记忆犹新。自己本身就是文科生,仍然瞧不起选文科的学生,这是一种怎么撕裂的心态?这不是不自信,什么才是不自信??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对学校当中的鄙视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没想到,一百年过去了,仍是如此!

    事实上,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不只不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以来形成的普鲁士科班式工具人教育模式的产物,是输送工具式劳动力的教育模式的产物。我认为,这种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它培养出来的是丧失了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培养出来的“半个人”,是与‘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完全悖道而行,更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违背。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论语第五:对‘君子不器’的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tx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