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当中,他用一种相当轻蔑的态度来讨论书籍:“书是什么东西?就像是一幅画,书好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不过,如果我们问它问题的话,它是不会回答的。然后我们就认为它已经死了。”为了要让书本起死回生,他创造了柏拉图的对话录——很高兴这是为我们而做的——这本书也预先解决了读者的困惑与疑问。
不过我们或许也会说,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是怀有殷切渴望的。就在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常会自言自语地说:“要是苏格拉底的话,他会对我这个问题说些什么呢?”然后,为了再次回顾这位他所挚爱的大师的声音,他才写下了这些对话录。在有些对话中,苏格拉底代表的是真理。但在其余的对话中,柏拉图会刻意夸大他许多的情绪。有些对话并没有结论,因为在柏拉图写下这些对话的时候,他都还在思考;当他写下第一页时,还不知道最后一页的结论呢!他放任思绪漫游,而且也让这样的情绪戏剧化地感染到其他人身上。尽管苏格拉底已经饮鸩自尽了,不过我想柏拉图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营造出苏格拉底还在他左右的幻象。我觉得这种说法是真的,因为在我的生命当中也曾深受多位大师亲炙。我很骄傲能够成为他们的门生——我也希望自己是个合格的好学生。
还有另外一句名言,这是一位教堂神父说过的话。他说,把一本书交到一个无知的人手中,跟把剑交到小孩子的手中是一样的危险。书本是双刃剑,没有用好照样只是增加危险,是有害无益的。叔本华也写到,很多人误以为买了一本书也就等于买了整本书的内容了。我有时候看到家中的藏书,会觉得在我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之前,我恐怕早就已经翘辫子了,不过我就是无法抗拒继续购买新书的诱惑。每当我走进书店找到一本与我的兴趣有关的书——我就会对自己说:“我不能买这本书,真可惜,因为家里早已经有一本了。”
很多时候我们拥有了书就以为知道了内容,掌握了书中的技能一样,其实从看书到变成自己的东西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通过思考,反复地思考才有可能无限接近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其实看书跟进食一样,书是死了的精神食粮就像食物是动物植物的尸体,经过加工给人以不同的滋味,让我们在进食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但是不是说更好的体验就代表我们吸收了食物中的精华,或者说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营养的话那就错了,至于能吸收到什么营养成分,还有自己的消化吸收功能,大脑和胃肠道的,就像牛就算吃草也可以变成鲜美的奶,这个过程对于书来说,就是我们的思考,细嚼慢咽,反复思考,才能将死的书本里的东西分解成营养成分,重新组合成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