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段时间未联系的老伙伴,给我发微信说,我的一篇发在她“操盘”公众号里的文章有人想转走,需要得到我的许可。我看了看文章的题目,想了想,大概是三四年前写的了,内容是什么已经忘了。
老伙伴说,她的这个平台也已经差不多1年未更新了。前一段看到读者在她的公众号上留言说,“hey,整整一年了”。
时间过的可真快,她说,再过1个月就能拿到身份了。我还记得几年前见到她时,提到获取身份需要7年的时间,当时感觉这是一个特别久远的期限。然而这次突然说下个月就能获取到了的时候,我特别由衷地在文本框里敲打出“恭喜啊”。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熬”的过程,可是她轻描淡写地说,也就是弹指一挥间。比起获取身份的那种期待感,伴随而来的一种拒绝感可能更强烈,那就是“不想承认自己老了”。
无独有偶,在北京上周也见到了一个逆天童颜的大学好友。只不过从2011年之后,我们再也没见过。我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自己的生活里摸索着。
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见面的“杀伤力”是极强的,这种杀伤力的主要火力来源于时间。时间能带来50斤的一坨肉粘附在曾经那个少年身上,也可以带来思想上的进化,让曾经的热血少年变得有那么一点充满距离感的互相崇拜和欣赏。
唯一不同的是,他依然阳光向上,虽然有点坎坷和迷茫,但是好在都还充满希望。生活中,能有一点这样的感觉,越来越难得;走心的正能量,越来越少咯。
《孙悟空》02
7月底的北京湿热的吓人。虽然也算是第二年在北京熬夏天了,但是今年熬的显然不是怎么顺利,偶尔有一种中暑感,头脑昏花。
微信里总是闲七杂八地有人给我聊天,推送效率比今日头条的新闻弹出更胜一筹:米国使馆“爆米花”了,朝阳区的私人直升机坠毁了 等等都是从微信聊天里先看到的。这个时代真是快,我在的地方竟然都没有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们知道的消息迅速。
有一个哥们给我说要跳楼,我本来以为是开玩笑,结果聊了两句就发现,这是认真的。
实话说,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接到这种“使命”了。硬撑着自己眩晕的状态和哥们儿聊了聊,发现的确是很无解的问题,的确是很让人绝望的事情。想用鸡汤和描绘蓝图的方法去解决一件事情越来越觉得遥不可及,不可执行。
我发现30这个槛儿啊真是有趣,迈过去之后,现实的温柔就慢慢隐退了。和小时候不一样,很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找爸爸妈妈依靠,可以转移我们不想做的事情;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我们有“梦想”,可以靠精神意念在支撑着自己来突破和消化那些负面的情绪;再大一些,我们有公司的“洗脑”,感觉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挣来自己随意支配的收入,距离自由翱翔近在咫尺…… 可是到现在,似乎在支配我们的那根支柱不是那么清晰了,现实的责任很容易带着这一批初长成的“叔叔阿姨”们走向深渊。
生活怎么这么难呢?我也在想,可是我发自内心的觉得,它并不是难吧,也许跨过这道坎,就会更好呢。没有点阿Q精神,挺难熬的。
为阿Q点赞03
北京人见面儿总要时不时的讨论一下时事,而且要讲那种媒体看不到的,说起来有鼻子有眼地“大料”,尤为可以在寒暄时打个响炮。我下午去找了一个老板聊点事情,依然遵循了这个套路,其实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北京嘛,特色不仅仅是北京烤鸭,还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习惯是自成一派的,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在遵循着一个有趣的规则,这挺有意思的。
人民币最近的汇率跌的惨,拼多多在美国的上市叫的欢,华为男因为公积金比例下降伤的深,民营实体老板面对不断上升的各种成本压力,也无法看得淡了……
“没钱”——是最近不管从银行、还是从客户、还是从朋友,还是扪心自问时,都如出一辙的共同心声。
结合前一段时间网红猫“安娜”的主人的频频爆料,以及这次疫苗事件的举国民愤。突然觉得有点儿“丧”,丧的原因不是因为伤心难过,而是丧在一种没有安全和信任感,丧在可能个人无法复制的青春年华要被绑架在一个国家似乎是必经历史阶段的“十字架”上。
跑得太快,跑丢了魂儿;或是相信的太深,吓丢了魂儿……
昨天是东京的花火大会,我看到东京的小伙伴又兴高采烈的去观赏了夏日烟花。而我想,我们何时,才能真正生如夏花?
小事小记 图片取自网络,非实景04
家门口的商场开了一家西西弗书店,赶紧去办了会员卡。虽然所谓的开业大酬宾算起来并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不过,考虑到目前大家赚钱都不容易,也就忍忍算了。
下班的生活多了一个选择,除了游泳和做饭,多了一点填补精神生活的选择。蛮好。
拆散丧气气质的杀手锏只有一个:回归用兴趣搭建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年龄越大越觉得有个兴趣爱好是弥足珍贵的一件事情。
看了看有独立灵魂气质的一个人儿——朴树 的自述。即便是有名人光环效应,似乎也还是一样地对悲伤敏感,还是对一些自我的坚持和现实的矛盾刺激地体无完肤。
在下午去找那个老板的时候,打了个车,车上正好播放了朴树《我去2000年》的new boy,听着windows 98,奔腾电脑的歌词,不禁苦笑一下:这难道是18年前的世界么?时间的感觉太跳跃了,拿不准。如果没有分秒的计量,时间的体现方式浓缩的东西太多了,时间的容量放大的太大了。
小事小记05
欢喜的事是,我弟高考最终还是如愿被录取了。我觉得挺好的,主修经济法。
相差12岁,也算一辈之隔了。我还是谨慎地想想说话的方式,生怕他会把我拉入到“过气老人”的行列。
还好,必经走过的路比他多好几倍。给他的一些思考题都慢慢消化了。现在他对玩儿手机的依赖性应该有了理性的认知,对于“机会成本”应该有模糊的感知,自己主动买了economist去看,开始真实地接触一些这个社会真实的运行规则。这几周鼓励他和他的小同学们按照一个商业计划去落实它们的“赚钱计划”,而令我觉得很触动的是,他是计划把这些钱去给班上的贫困生做定向帮扶。这个难得的暑假,自己没在家陪父母,在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和自己的小伙伴,靠l刚刚高考结束的“招牌”,建立起了一个远比预期要好的短期培训班,自己挣了大几千块钱,小团伙应该有个几万块的收入…… 我还鼓励他们把这些钱做成一个帮扶基金,要设置一些管理的条款,让受帮助的同学有尊严,有价值地接受;让他们写这些主动帮助别人的同学能建立最早的合作意识和管理意识。
18岁,这是多新鲜的一个开始啊,多么未知的可能,多么有想象的画面。回到18岁,人的状态也许会更神清气爽,而即便是高考,似乎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其实真正内心的幸福感: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始终能看到无限的可能。人的学习、人的成长似乎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阶段,再去探索更多的不确定性。倘若储备不到那种看到更多可能性和创造性的能力,也就真的“老”了吧……
总结: 不做总结了。没有什么必要非得在生活层面去提炼一些共同的价值,闲散着充斥一些令人有所思考的小事小情,无关痛痒的写一写,已然不错了。杂乱一记,对抗对抗夏日的烦乱,就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