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摘】《诗的八堂课·乡愁第七》篇选摘

【文摘】《诗的八堂课·乡愁第七》篇选摘

作者: 河滨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3-11-23 10:57 被阅读0次

    诺瓦利斯(德国浪漫派诗人):“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诗也如此。

    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暧昧、惆怅这些形容词相联系,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一种高贵的痛苦。

    两千多年古典的乡愁,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基本上不怎么变。变是在二十世纪,乡出了问题,愁也出了问题。

    乡愁使浪子柔弱。酒是回家唯一的路。

    八十年代末,两岸不再隔绝,海峡那头的诗人们都回了乡,乡愁从此消弭,但大陆的诗人中,乡愁仍被继续。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审美的病。近几十年的社会高速发展,让人们开始焦虑,乡愁在这个点上变成了人们的镇痛剂和麻醉药,让人缓释焦虑,感觉还有救。

    但是不可救药的是,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改写了我们的城市,使乡村失血,乡土失色,乡邻失去了底气。家神庇佑的老宅倾圮了,邻家姑娘的辫子也早就烫成了卷发,原乡已经变成了一个落后和失败的符号,我们再也无法抬高它了。

    牟宗三《说“怀乡”》:“现在的人太苦了。人人都拔了根,挂了空。这点,一般说来,人人都剥掉了我所说的陪衬,人人都在游离中。可是,唯有游离,才能怀乡。”

    现代人的返乡之路之所以如此玄远,人类根本上无家可归,不是由于现代人的拔根与挂空,而是由于应许之地的拔根与挂空,乡愁不再是那种甜蜜的忧伤了,而是一味苦涩,混合着撕裂的疼痛、纠结的愤怒与绝望,是灰在心里的感觉。

    身在家乡也回不了原来那个家乡的“在地的乡愁”。家已经瓦解,甜蜜也不复存在。于是,乡愁被解构了,只成了一个怨怀无托。

    乡愁解构了,诗如何继续?

    德国文学一直有一个走内心的浪漫传统,因德国人的精神形式最容易倾向于怀旧和乡愁。 与英、法不同,德国是扎根于大陆上的本土,而英国人则是商人的国家,无根基,到处找钱。德国生活闭塞的时期,德语作家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由衷的虔诚、对人的职业淳朴的见解。在法国作家身上是看不到的。

    对于一个永为异乡人的个人而言,方言和母语是一支流浪的歌。这是招魂的声音,是宽纵和亲昵的音乐,是最初和最后的诗。它存在于“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时”。在这支离漂泊的人世间,它应许给我们挂空之后的落实,拔根之后的灵根自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诗的八堂课·乡愁第七》篇选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xm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