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们的朋友圈被一条关于一位小女孩的慈善捐款刷屏了,大家为这位父亲的文字所动容,都希望能够帮到这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可是事件在不到几小时的时间里就迅速发酵,有人质疑该事件的动机和初衷。我相信事件的真假还会有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探究,这个交给时间来裁判。今天我想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社交媒体的时代,真与假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更令人的头痛的是,负面的虚假新闻要比积极的正面思辩信息更具有广泛的传播力。
(图片源自网络)社交媒体是一个碎片化的传播,它鼓励的是快速的情绪感染,参与度的提升。一个负面新闻的传播,会让社交媒体中的参与度瞬间点燃,同时伴随着愤怒、仇恨、谩骂和不准确信息的流动。社交媒体特别容易传播极具偏见的不准确信息,却不喜欢传播客观严谨的思辩。不少社交媒体的投资人和创始人深知这一点,有硅谷的社交媒体投资人就表示:“有很多的证据表明,人们更容易分享那些激起情绪反应的信息。”
(图片源自网络)我这里分享在不久前美国大选中出现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是在美国大选中,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教皇支持川普的假新闻,这条假新闻被不断分享和传播,阅读量超过了100万,但之后澄清这条新闻是假新闻的信息却没有多少人阅读和分享。而另外一条假新闻讲的是一名参与调查希拉里“邮件门”事件的探员布朗在枪杀妻子后自杀。这样的信息也特别容易激发起网友分享的欲望,事实上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图片源自网络)社交媒体缺乏虚假信息自净机制的这一特征,让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大为头疼,他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也抱怨说,在社交媒体的页面上,一位诺贝尔得主对全球变暖的观点看上去并不比一个收了钱的在网上否认气候变化的网友的言论更为重要。在他的访谈中,我听到了这位美国总统的无奈和受伤,他还说道:“人们传播错误信息、胡编乱造的阴谋论以及用极为负面的言论抹黑反对者、并让其无法进行任何反驳的能力已经大增……这使得正常的对话都变得非常困难。”我想,原本互联网是促进人们沟通的,没想到那些偏见和谩骂的传播却在某种程度上撕裂了本应理性平和的社会对话。
(图片源自网络)但是,我在想偏见和谩骂信息是在社交媒体之后才诞生的吗?我想不是的,这个世界探究真相、追寻真理的人总是少数的,而社交媒体只是加速和放大了偏见、谩骂以及虚假信息的效应。我记得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话,他说:
“在这个世界上,卑劣和恶毒普遍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愚蠢的嗓门叫喊地至位响亮,他们的话语也更有分量。命运是残酷的,人类又是可怜可叹的。”
当然,我并没有叔本华这样悲观。我觉得在社交媒体的时代,我们尤其要有探究真相的习惯和能力,在喧嚣的虚拟世界,练就一双辨识真假的慧眼。《中庸》里说,我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与诸位共勉。
(欢迎关注微博&喜马拉雅:龙虎小轩,长按二维码关注 龙虎小轩 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