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这么易却又那么难
被别人轻视、欺负,内心压抑、愤怒,然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以德报怨、百般讨好;渴望友情、爱情,内心热情似火,但表面却是冷若冰霜、小心翼翼、拒人于千里之外;认为自己很特别、很优秀,期望在人群中被理解、被认可,可是却把自己孤立起来、疏远他人……
渐渐地,“面具”成了我们示人的真实面目,“表里不一”成了我们为人处事的套路,我们用表面的强大掩饰内心的虚弱,用幻想的理想化形象取代真实的自己。
那些内心的彷徨失序、冲突挣扎可能无法为外人所见,却真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为什么我们会变得表里不一?为什么无法做真正的自己呢?
其实每个“表里不一”的人很可能都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而“面具”是成长过程中全力应对生活时做出的积极反应,也就是面对生活的打击时形成的保护壳,厚厚的壳把真实的自我包裹其中。
正如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写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因为内在缺乏安全感,所以投射出来就是用讨好、抗拒、孤立、追求物质等方式来获得安全感。
比如《欢乐颂》中的樊胜美,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从小被忽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缺乏安全感,她拼命的表现自己,一味的为这个家付出。即便她的哥哥和母亲完全不顾及她的感受和幸福,即便她无数次想放弃他们,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帮助。
她说这是因为爱,是因为亲情,其实她可能仅仅是想要通过这种讨好的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得到父母给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再比如《欢乐颂》中的安迪,她妈妈有精神病,她从小被欺负,被看不起,妈妈死后她被送到孤儿院,后来又被领养到国外,严重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感。
所以她抗拒周围所有的人,虽然她的内心无比渴望跟别人交流沟通,跟别人交朋友,但却无法跨过心理这道坎。
这种想做自己却做不到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樊胜美和安迪的生活,导致樊胜美的爱情观出现了问题,她找男朋友只是想从其身上获得安全感,而不是喜欢;安迪无法正常交朋友,无法正常跟人沟通。
在经历了很多事情,经过恋人、朋友的开导和帮助,她们最终撕开了面具,打破了壳,看到并接受了自己真实的一面,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的封面上写道“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书中主人公莉迪亚因为母亲突然失踪而自责,母亲回来后为了留住母亲她对其言听计从,虽然内心十分抗拒母亲的安排,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无比喜爱,渐渐失去自我。
痛苦的她最终选择了自杀来解脱这一切。
古今中外,无数先贤哲人都在探索如何做真正的自己,并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即层层剥开包裹在自我外面的壳,接受真实的自我,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
因为这些壳是我们的保护层,是无意识的行为,揭开这些保护层就相当于把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赤裸裸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这对于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打击。
找到真实的自我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给自己一点时间,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层层剥开在外的壳和面具,拥抱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