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偶读两篇美文,一篇鲁迅先生1925年所写“雪”,一篇梁实秋教授所写“雪”。虽都描写雪,风格却完全不同。
先生笔下的“雪”,既写实又写意,既是真实的描绘,又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充分融入自己的精神体验。
江南或朔方的雪,钟爱又如何?只会孤独地在一片喧嚣中独自消逝。亲切明艳又如何?依然难以挽留,不过如粉如沙一样“弥散太空”。先生冷峻忧郁的气质下,所描写的“雪”孤独、无常、凄美,无着无落、无所依傍,是人类精神世界深度孤独和寒冷体验的真实写照。
教授笔下的“雪”,语调平和,思想深䆳。在他眼中,“赏雪”和“烹雪”并无实际意义。“雪”的唯一可爱之处在于“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在于它一视同仁的公平。“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农事方面,它可以让人“靠天吃饭”。意在向读者传达一种思想:追求实实在在的人生,保持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
普通人眼中洁白无暇、美丽动人的“雪”,在作家笔下竟如此的不同。
此“雪”非彼“雪”,读到此文的简友,更喜欢谁的“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