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磨课中成长
永吉县实验小学 云鹤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永吉县实验小学的云鹤,很高兴能在新学期以四年级教师的身份加入到三年级的团队中来学习和交流,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研课、磨课中成长。也就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去年培训的收获和感受。
首先回顾一下去年一年我们的培训历程,去年一年我们的培训是分为两个阶段,上学期主要是理论的学习,由王老师给我们做了专题的讲座,通过王老师的讲座,我们了解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然后在此基础上,观摩了两节数学课。这两节课是同课异构,讲授的内容都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位普通教师执教的课,另外一节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课,然后通过两节课的对比分析,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这两节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课,我当时听得特别投入,课后仍然让我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听完课后,我们进行了集中研讨,通过两节课对比,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在大家几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共识。好课就是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宗旨,尊重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展示学生认知的原始状态。师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情互动。在问题不断生成中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效。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好课既好吃又有营养,好课是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是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是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是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相信这样的课堂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追求的目标。我们最终培训的目的也就是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像吴正宪老师这样的课堂。基于上述原因,确定下学期的培训目标,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研究,最终确定的研究内容是计算教学。并且从中选取了两节比较有代表性的课,一节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节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为了使这两节课呈现更好的效果,我们先是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领域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也就是将理论学习进行内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我们团队的项惠英老师和付阳老师分别针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精彩的教材解读。使我们培训的教师对这两部分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接着就是形成教学设计,进行观摩课展示。其中,我承担的一节观摩课就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接下来我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一个案例分享。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42÷2),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52÷2),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因为这是一节观摩课,我当时就希望课堂上能有一些问题生成,这样更具有研究价值,所以就把例2确定为教学内容。认为例1不用讲学生也能会,因为前面有一位数除整十数,66÷2这样的口算做基础。按照此种想法,我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而且是我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和组内的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没想到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遭受到当头一棒。因为我认为计算教学很简单,甚至不用讲学生都能会。所以就没有和试讲班级的老师更多地沟通,也没有熟悉学情,直接就去上课了。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简直太多了,先是分小棒环节,(我试讲的这个班级在口算教学时学生没有动手分小棒)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分,会分的学生怎样分的都有,一个一个分的,两个两个分的,5个5个分的,10个10个分的……当时我就在想课堂上真的有1000个哈姆雷特。可想而知,分小棒的环节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丝毫对本节课的学习不起任何作用。然后就是写除法算式,之前没有对除法竖式进行复习,所以问题又来了,除法竖式不会写,还有的同学会写不会算……一系类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没办法,然后复习除法竖式写法再计算。结果一节课下来,我满头大汗,学生一头雾水,最终以失败告终。课后我进行了第一次反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问题:
1. 口算是基础,在口算教学时就应该结合摆小棒,理解算理。为笔算打基础。
2. 例1教学不能省,只有通过例1才能掌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
3. 教案还应该更详细一些,教师每一个问题问得更明确一点儿。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设。
然后我把第一次试讲的情况下向王老师进行了汇报,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都一一反馈给王老师,我们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这次是把例1作为教学内容。于是我又重新备课,再次试讲。进行第一次磨课。这次试讲的时候,我邀请了进修学校的王老师、赵老师和我们的团队成员董俊老师老师和项惠英老师。结果这次试讲也是一塌糊涂,问题仍然很多。在这次试讲中,解决了上节课的摆小棒问题,学生分小棒分得非常好,而且语言表述的很明白。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然后再把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但是竖式计算的时候,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计算的过程丝毫未发生关系,就是算理和算法两层皮,摆小棒是摆小棒,竖式计算是竖式计算,他们根本没有融合到一起。而且也暴露出新的问题,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没有时间巩固练习。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丰满的,是失败的。
课后我进行了第二次反思,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调控不到位,当学生出现新问题时,教师没有就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而是用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我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进修的专家团队给予我指导,王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有效引导。赵老师给出的意见是例2可以作为习题呈现。这样既体现了习题的层次性,还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可以说这次研课磨课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接着我便再次修改教学设计,我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把之前的一个核心问题——你是怎样分的?又是怎样算的?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回忆分小棒的过程,第一步分了什么?
生答: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
师问: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生答:40÷2=20
师问:第二步分的是什么?
生答:剩下的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根
师问: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生答:2÷2=1
师问:接下来怎么做呢?
生答:把2捆和1根合起来就是21根,20+1=21
教师小结:先分整十数,再分剩余数,直到分完为止。
师引导:刚才,我们会用横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那么你能用竖式来表示分小棒的过程吗?
师:巡视,指名板演
板演的同学一边分小棒一边讲解算法。
生: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得到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所以就在商的十位写2.分掉了了4捆,也就是4个十,所以在被除数4的下面写4 。整捆的小棒分完了。还剩两根小棒,剩下的两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根。就在商的个位写1。在2-2的下面写0.
按照这次修改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磨课。这次磨课的效果比前两次好很多,之前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基本都已解决,可以说就比较成型了。只是个别细节处还需调整。然后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磨课、第四次磨课……,除了我们班,其他五个班讲个遍。我是越讲越有感觉,一次比一次效果好。终于在4月9号,这节课在实验小学西6楼完美呈现,受到了参会教师和王老师的一致好评。
虽然这次研课磨课很煎熬,充满了心酸和苦楚,但我觉得我收获更多。
1、 磨课改变了我对计算教学的认识
以前我曾对计算教学有这样的认识误区:我认为 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出彩的地方, 不是怕讲不明白, 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 了, 一目了然, 运算顺序是什么, 要注意什么, 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 同时, 对学生来说,我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 根本不用老师来教,没有教头。不适合做公开课。通过这次磨课,我觉得计算教学同样精彩,而且尤其是起始课更具有研究价值。在磨课的过程中也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惑:学生明明会算, 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可就是错误不断。原因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只会算法,不明白算理,难免会出错。在经历这次活动之后,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
灵活应对生成
2、 磨课让我学会了创造性使用教材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灵活使用教材。但一直以来,我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通过磨课,我亲身经历了,才真正理解。我执教这节课的主题图是关于植树节的,正常进度也是在3月份,但因为我们的培训活动是在4月份,很显然,这个情景已经很不合适。于是在导入环节,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两位朋友去饭店吃饭,结算时AA制,从而引出平均分,用除法解决。还有一处,就是关于例2的处理,在学习完例1之后,例2作为一道拓展题直接出现在习题中,避免了重复的讲解,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挑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磨课让我学会了及时反思不足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磨课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在磨课、 评课、 议课的过程中, 我真正感受到了对课程标准, 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缺乏, 好多问题可说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 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 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导致课堂比较呆板。在磨课中,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就得不断反思,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反思不足,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好课都是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
4、 磨课让我领略名师风采
我说的名师,就是我们最最可爱的王老师。在这里,我要真诚地跟你说一声谢谢。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和大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感谢您陪伴我们度过了一年的幸福时光。您似良师,似益友,和您在一起培训的日子我终生受益。您让我了学会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有始有终。遇到王老师是我们的幸运,王老师的培训特别接地气,能够想老师之所想,培训特别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我感觉这一年来进步非常大。
尽管如此,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旧模式的惯性定式还在教学中出现,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教学中的问题意识还需加强,提高提问艺术,备课中备学生方面仍需用心。等等。
通过本次磨课,使我感到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修改,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想只要坚持不懈,定会有化茧成蝶的一天!
感谢大家的聆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