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园区日新月异,逐渐成为各国和地区贸易发展的重要载体。总体而言,早已完成工业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最为成熟,韩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后来居上,成为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新典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机会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以阿联酋迪拜等表的新兴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追赶态势则十分凶猛,成为观测国际自由贸易园区未来发展趋势热点园区。2013年后,我国自上海开始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全球自贸园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1.1全球自贸园区发展态势
一、国际上发展成熟的自贸园区的总体格局
截至到2015年,全球拥有海关特殊监管安排的“特别经济园区(Special Economic Zone)”共有约4300个(The Economist,2015),但具有“境内关外”等高开放度高自由度特征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却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特别是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自贸园区后来居上,是近几十年来自贸园区发展的典型。发展中国家的自贸园区尽管带有出口加工、商贸物流等传统类型园区的特征,却也不乏阿联酋迪拜、巴西玛瑙斯等新兴明星园区。总体而言,全球自贸园区类型多样,但也因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分野。
(一)全球自贸园区类型多样
依据发展定位、面向的市场和主要经济活动,早期的自贸园区基本可以划分为贸易导向型、出口加工导向型和混合型。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些综合了金融、商业、旅游、展示等功能的综合型园区逐渐兴起。因此,当前全球自贸园区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贸易导向型园区、出口加工型、贸工混合型园区和综合型园区。
贸易导向型园区主要从事货物的转口集散业务和商务贸易业务。传统的欧洲自由贸易园区、部分美国和中东自由贸易园区是这种类型自由贸易园区的代表。前者主要为欧洲沿海自由港,利用先进的港口设施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实现货物的快速运转。后者则以进口贸易为主,兼事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
出口加工型园区主要从事“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用自由贸易园区类型。早期的爱尔兰香农自由区和中国台湾高雄出口加工区则是这种类型园区的典型。
贸工结合型园区是当前全球分布最为广泛的自贸园区类型。这一类型的园区内部既有贸易,又有加工制造业。与出口加工型园区相比,这一类型的园区贸易功能更加强化,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值更高。当前中国台湾高雄自贸区和韩国的出口加工区是其中的代表。
综合型园区主要分布于亚太地区,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园区往往包括整个港口城市,内部具有工业、贸易、金融、商业、旅游等多个功能区。这一类型的自贸园区一般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周围国家经济处于起飞阶段,主要承担“中介者”角色。
表1.6全球自贸园区的主要类型(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自贸园区区别较大
目前,发展水平较高的自贸园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国家的自贸园区虽然类型多样,分布较广,数量也更多,但大多数发展水平较低,成效不大(Wold Bank Group,2011)。
图1.2主要发达国家自由贸易园区分布(除美国)发达国家的自贸园区集中于西欧、美国和亚太地区。欧洲是自贸园区发展最早的地区。美国是自由贸易园区最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截至到2015年已经拥有294个自由贸易园区。东亚地区的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则是近几十年来自贸园区发展的典型。这些国家设立自贸园的目的,多种多样。如日本和韩国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英国、法国和美国则是为振兴经济萧条的老工业区,香港和新加坡则是利用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实现产业的升级。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自贸园区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灵活和优惠的市场环境,从而提升贸易效率,实现产业集聚,以增强国内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因此,与其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发达国家的自贸园区内外市场环境基本一致,仅有部分特殊的激励措施,其发展更多是对市场要素的重新组合利用。
表1.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自贸园区发展目标对比发展中国国家的自贸园区分布较广,但也主要集中于中东和北非、东亚、拉美以中东欧等前苏联区域。尽管各自具体目的不相同,但发展中国家自贸园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提供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糟糕政策环境”的“特区”,从而达到增加出口、缓解就业压力、吸引外资和进行改革实验的目的。因此,与其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自贸园区更像是一个存在特殊的政策的“特区”。
(三)迪拜等新兴国家自贸园区的追赶态势凶猛
随着东亚地区自贸园区的成功,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设立自己自贸园区或将已有特别经济园区转型为自贸园区,以图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阿联酋迪拜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地区。迪拜充分利用全球最大自由港迪拜港的优势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同时积极进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换代,并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推动区内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便利化与智能化。2015年,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吸引了8000家以上的企业落户,已经成为国际企业发展国际业务的首先地区之一(fDi,2016)。在金融时报集团旗下fDi杂志评选的“全球自贸区排名”中,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DMCC)也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球最佳奖,成为观测新兴国家自贸区发展的热点区域。
二、主要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园区当前的发展态势
自195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园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全球经贸往来的重要渠道。据相关数据显示,自贸园区的出口已经占全球总出口的40%以上。但是分区域来观测,各经济区域的自贸园区发展态势并不相同。
图1.3全球及主要经济区域自贸园区出口情况(2008)
(一)西欧
自由贸易园区的概念最初就出现在西欧地区。包括英国、意大利、丹麦在内的部分国家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推出与自由贸易园区相类似的政策。爱尔兰香农自由区是第一个现代自由贸易区。它开创了出口加工型自贸园区发展路径。目前香农自贸区仍然是西欧重要自由贸易区和航空产业的聚集地。
由于欧盟的发展与政策限制,西欧地区的自由贸易区主要以发展物流集散业务为主,进行包装和仓储,加工业务仅集中于德国汉堡、西班牙加那利自由港、葡萄牙亚速尔自由港等少数园区和全球其他地区。所以,西欧的自由贸易园区大都依靠海港或空港存在,由港口当局管理,受所在地区监督。此外,出于振兴地区经济的目的,英国和法国在部分城镇设立以企业园为主的自贸区用于发展经济。
(二)北美
美洲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区隔。一方面,美国拥有大量且发展水平较高的自贸园区;另一方面,墨西哥等其他地区的自贸园区尽管起步早,但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依赖于美国的市场与投资。
美国于1934年启动自贸区发展计划(Foreign Trade zone
Program),区内加工制造和贸易并举。截至到2015年,美国累计批准设立了294个自贸园区。2015年,美国自由贸易区吸纳就业人口超过42万人,区内企业2900家,区内进口额6600亿美元,其中63%为国内商品,出口8400千亿美元。仓储物流商品额2280亿美元,加工业商品超过4310亿美元。全国所有自贸区中,产值占比最大的行业是石油炼制、汽车、电子、制药和机械设备制造。
墨西哥等北美其它地区的自贸园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自贸园以出口加工型园区为主,外资尤其是美资占据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主要市场,区内产业层次较低,以服装制造、电子装配等行业为主。
表1.8美洲地区自贸园区的主要特点
(三)中东
中东是自由区(free zone)概念最早的实践者之一。早在1960—1970年代,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就设立由政府经营管理的自由贸易园区,以商务贸易为主,主要发展物流和进口贸易业务。中东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尽管也有着相对自由开发的政策环境,但是其自贸园区更多的被视为“特区”,区内政策与区外差别较大,这使得自贸区内的企业往往难以融入当地经济。因此中东的自贸园区尽管自由化程度较高,但对本国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小,影响力相对较低。
(四)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是全球自贸区园区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出口加工区,也有通过产业升级而发展起来的贸工结合型园区,还存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际自由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区域内经济分工的发展,亚太还出现了一批专职发展金融、信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自贸园区。但总体而言,发展大区域的自由港是亚太地区自贸园发展趋势。
在管理体制上,绝大部分亚太地区的自贸园区由政府管理,其中韩国和菲律宾甚至在中央政府层面上设立专门的自贸园区管理部门,统筹全国的自贸园区发展。但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基于公司运作的自贸园区也开始发展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入公司参与园区运营业成为亚太地区自贸园区发展的新趋势。
三、全球自贸园区发展的一般经验
尽管自贸园区已经成为各国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通用工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自贸园区实践是成功的。例如大部分的非洲和中东地区的自贸园区实际上并没有有力地推动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那么,成功自由贸易园区应该如何发展呢?基于国际经验来看,自由贸易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便利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这就要求园区要有合理的激励框架、便利化指向的监管框架、灵活的制度机制和审慎的运营。
(一)财税激励应当符合国际准则并作为短期工具使用
财税优惠在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入驻和运营成本,是企业投资时所考虑的重要环境变量之一。因此,利用各种财税优惠来吸引企业入驻和投资是许多自贸园区发展首选激励政策。尤其是在一些区位条件并不优越地园区或新建园区,当局地财税优惠力度往往会非常大。例如中东地区自贸园区就对区内企业和个人免征所有收入类税费。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财税优惠并不是越大越好。一方面,一旦临近园区拥有类似或更加优惠的财税优惠,那么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也会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简单地提供财税优惠会增加自贸园区管理部门的财政负担,从而增加其运营风险。这也正是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许多自贸园区运营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财税激励不适宜作为长期政策工具使用,其激励导向应当与国际准则一致,可适当倾向于“特定产业”,尤其是激励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领域,而且不应当设立过高的适用门槛。
表1.9部分国家自贸园区的财税激励政策
(二)实行便利化导向的监管框架
国际发展水平较高自贸园区一般都建立起了便利化导向的监管框架,其中包括:简单流畅的市场准入规则与程序、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取消进出口许可、一站式通关和便捷的外汇通道。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自贸园区普遍采用“负面清单”式的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并设立了一站式办理大厅。在海关进出口方面,快速通关系统则被视为减少行政及文档审核的有效方式。
表1.11部分国家自贸园区的外资便利化监管框架
(三)建立灵活的管理体制
当前国际上自贸园区主要有四种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直属、地方政府管理局、管委会和投资公司。其中前两种政府管理体制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韩国、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甚至还在中央设立专门的部门用于监管自贸园区。同时,在新加坡、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由投资公司所运营自贸园区则在当地占据了主导地位。总体而言,公司化运营和引入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国际自贸园区发展的一种新现象。世界银行(2011)也指出,园区管理方应当将监管、投资和运营三权分开,同时建立类似管委会的架构,以联络中央政府和国内外投资者,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
(四)推动基础设施的专业化并谨慎运营
从国际经验来看,自贸园区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供便利化的设施和服务。这要求园区的运营方需要谨慎选择区位、合理规划区内土地用途以及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由于经济区位劣势导致的过高成本是非洲及拉美许多园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自贸园区的选址一般都要求与附近的人口集聚地和交通枢纽紧密相连。区内建设则要求园区运营方合理匹配工业及商业用地比例。随着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由港等综合型自贸园区的兴起,大型的自贸园区应当全面审视土地用途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实现基础设施的专业化(世界银行,2015)。此外,在建设自贸园区时,自贸园区内外基础设的互通互联能够极大降低内内基建成本和提高区内外的经济联系。
四、小结
自贸园区作为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为全球所广泛采用。但其在实际运作情况却没有实现普遍的成功。欧美发达国家在二战就已开始设立自由园区,发展相对成熟。东亚地区的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则利用自由贸易园区成功实现经济的飞跃,后来居上,成为自贸园区发展的典型。近年来,迪拜等地区借助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成功跃居为国际明星自贸园区。总体而言,综合国际经验,成功的自由贸易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便利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这就要求园区要有合理的激励框架、便利化指向的监管框架、灵活的制度开机关机和谨慎的运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