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道湖蟹好,却没人知道阳澄湖大闸蟹是何时开始出名的。
江南人爱吃螃蟹,单从江浙沪三地的销量就可以看出来。
然而,当时吃的最多的可不是阳澄湖大闸蟹。
清代文士顾禄有《清嘉录》一书,记载苏州节令风俗,称赞太湖蟹、吴江汾湖的“紫须蟹”、常熟潭塘的“金爪蟹”都十分受欢迎。其中并未提及阳澄湖大闸蟹,可见阳澄湖当时名气不是很大。
当时,污染还不似现在这般严重,各处的水质基本都不相上下。作为消费螃蟹最大的市场——上海,可谓是名流汇聚的地方,其中不乏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而像螃蟹这样的食物,对于寻常人来说,花重金还吃不出多少肉,是不划算的。只有上流社会的有钱人,挑个好时节,约一众好友,细细品尝才能体会螃蟹的鲜美精华所在。
所以,上海自然成为他的首要“发财地”和声名“远播地”。
因此,每年金秋十月,江浙各地的螃蟹不断运往上海,诸蟹争芳斗艳,热闹非凡。这时,阳澄湖的地域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相较于太湖、固城湖、洞庭湖等产地,阳澄湖距离上海最近,交通也便利。新鲜捕捉的蟹连夜装运,到了上海依然鲜活健壮,吃起来味道也比他处的螃蟹更鲜美些。
于是,跑去买螃蟹的人都爱买阳澄湖出品的大闸蟹。
此外,喜欢吃大闸蟹的名人更是推崇备至。自古以来,名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看鲁迅就知道了。
民国早年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是个嗜蟹之人。这位祖籍萧山在京城当大官的人,每年深秋必借着南下行医之名去吃阳澄湖的大闸蟹,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对蟹颇有研究,将阳澄湖蟹封为“状元”,喜爱的不得了。
著名学者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也曾赋诗夸奖: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而上海滩的传奇大佬杜月笙每逢秋冬宴客时,必有大闸蟹点缀其间,那样的规格才符合大佬的身份。
基于以上两点外在优势,阳澄湖已经声名大噪,势头远远赶超其他地区。
但最重要的是,阳澄湖的螃蟹本来就很好吃。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然这股“追蟹之风”也不会持续到现在。
阳澄湖所在地,在秦朝是县城,后来才陷为湖泊。范成大《吴郡志》中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海水倒灌,在昆山积水成沼。到如今,变成长江口大闸蟹洄游路线上距离入海口最近的一个湖泊,深度只有1.5-2m,水浅且清。湖底少有淤泥,可能还有秦朝遗留的青石板路。
在这里生长的蟹,长年行走于坚硬湖底,健硕有力,肉质也更加富有弹性、味道甘甜。且脚爪上的毛不与泥浆接触,保持了天然的金黄色,是为“金爪”“黄毛”。湖底水草丰茂,螃蟹爬行时腹部被水草刷洗,因此洁白如玉,是为“白肚”。湖水清绿可爱,蟹们生于斯长于斯,蟹壳也呈现青而发亮的颜色,是为“青背”。
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中长成的蟹,自然比浑水蟹多一份清甜。
所以,就像阳澄湖的大闸蟹一样,从无名到盛名,机遇很重要,但真材实料更重要。
来汇聚全球,吃真材实料的大闸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