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韩书
读《三国演义》的思考

读《三国演义》的思考

作者: fsl | 来源:发表于2021-03-27 06:47 被阅读0次

近日读《三国演义》,发现几个问题。

一是越无足轻重的人,越喜欢炫耀人脉。

林语堂曾说,社会十大俗气之一,就是“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

《三国演义》里的蒋干,正是这样一个人。蒋干才能平平,既比不了荀彧的治国之能,也比不了郭嘉荀攸的运筹帷幄。在“谋士如云,将士如雨”的曹操麾下,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好在,他有个强大的昔日同窗周瑜。

在交战前蒋干主动提出,自己和周瑜是小时候的好友,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对方。还拍胸脯保证:“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可他却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周瑜虽对蒋干热情招待,却完全不给他开口劝降的机会。反而将计就计,利用蒋干向曹操传递假情报,骗得曹操昏招迭出,终于一败涂地。

以曹操的为人,想必痛定思痛后,一定会对蒋干有所处分。虚荣的蒋干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为了出人头地而炫耀的人脉,最后却成了取祸之道。

生活里,像蒋干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总炫耀自己认识无数大佬,总自夸现在身处牛掰的圈子。似乎认识了谁,就能变成谁,处在什么圈子,就能掌控什么样的资源。直到遇上事情才发现,身边荣光无限,没有丝毫与自己有关。

这并不是世态炎凉,只不过是你误解了人脉的本质。所谓人脉,只为利用,所有交情,皆为交换。

锦上添花,才是人脉的常态,锱铢必较,就是交换的法则。你无用时,认识谁都没用,你能提供资源,自有人脉汹涌而来。

二是越能力不足的人,越喜欢炫耀功劳。

提起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人们首先想到的永远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

其实还有一个人,为曹操的宏图霸业立下汗马功劳,就是谋士许攸。官渡之战时,曹操被袁绍重兵围困,粮草几乎告罄,眼看就要陷入绝境。

关键时刻,幸好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及时反水,向曹操献计奇袭袁绍的屯粮之地,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不久,许攸再次献计水淹冀州,顺利夺取了袁绍的大本营。两次谋划成功,让许攸飘飘然起来。

他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劳,公开对曹操和大将许褚无礼,结果被许褚一怒斩杀。如此悲惨的下场,可谓咎由自取。

然而现实中,不少人没有许攸的才华,却犯了许攸同样的毛病。难得取得小小成就,就大肆炫耀,口出狂言。

一时身处逆境,便日日追忆往昔辉煌,埋怨苍天不公。却不知道,正是小胜即安的自满,阻碍了自己的进步,正是自鸣得意的狂妄,招致了他人的反感。

所有对过往功劳的夸耀,本质上都是对未来前途的断送。真正聪明的人,从来都是把经历当成试炼,用成绩累积经验。

三是越浅薄无知的人,越喜欢炫耀才华。

马谡自幼熟读兵法,谈论起来头头是道,经常给诸葛亮献计献策。诸葛亮对马谡十分看重,称他为“当世之英才”,并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街亭交给他把守。

可马谡一到街亭,就把诸葛亮提前做好的战术部署改得干干净净。面对副将的置疑,马谡张口“兵法云”,闭口“孙子曰”,引经据典大加驳斥。

又狂妄地表示:“我读了很多兵书,丞相有事还找我问策,你有什么资格阻拦。”

可将兵书背得再熟练,也改变不了马谡不会实地指挥作战的事实。最终街亭失守,北伐严重受阻。

诸葛亮这才记起,刘备曾警告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一切都已经太迟。

马谡的夸夸其谈,不但害了自己,也害惨了蜀国的未来。马谡的结局让人感慨,也让人惊醒。

《菜根谭》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越是炫耀才华的人,内心越是浅薄无知。越是大出风头的人,越有可能名不副实,以致害人害己。

肯敛藏锋芒,才能专注于积聚力量,达成目标。能低调做人,才能避免结不必要的仇人,躲开无意义的麻烦。

《格言联璧》里说:“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鄙夫只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浅薄的人内里空虚,不得不以服饰、起居等外物的华美,掩饰底气的不足,用强撑的优越感遮盖心底的自卑。

真正有实力的人,永远秉一颗谦卑心,有功不自满,才高不自诩,只专心提升自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停趋向高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愿你我余生,皆能谦卑为怀,做如玉君子,得圆满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三国演义》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se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