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我是有目的的。因为某人一直告诉我们,在他心中——学生第一。这种想法令我们有些伤心,虽然平时老大的做法并没有流露出“教师第二”这一点,但当作一种“申冤”,我选择了读李希贵校长的这本书。书是2006年就出版了,只不过这是第十三次印刷,可见销量不错。
读进去,全然忘记“申冤”,倒是寻觅到一些观点与佳句,明确认识“我”是第几?
关于教师价值
案例:一公司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推销鞋子,这个岛地处热带,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全岛上找不出一双鞋子。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很失望,给公司本部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第二天,他就回国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看到这个岛上没人穿鞋,心中大喜,他住了下来,也立即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其实,这则案例我稍微引申一下,可以思考我们教师的价值何在?面对一群从不学习的人和一群已经在学习的人,哪种更需要我们?更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呢?答案很简单。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抱怨“某某学生……”,学生不愿学习,归因全部在学生身上,而不从教师这个角色上找原因,是不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学校教育五整天,抵不过大街转一圈”,五天的教育效力竟然抵不过一天甚至一小时的社会影响,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王蒙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应该没完没了地进行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宣传,过高的理想——乌托邦灌输,最后往往将自己的军,使自己远远达不到吹胀了的期望值,而造成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教育的威力在于“可信”,讲得天花乱坠不行,说得前程似锦也不行,关键在于它是不是事实。客观冷静去面对事实,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处事,努力去选择一条科学的处理问题的思路,这才是教育的本分。——我们的教育太过理想,不接地气,当学生已经揭示出本质,老师还要故作清高坚持自己的崇高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请让教育与现实少一些反差。教师的价值仍然要体现在此。
关于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成长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整堂课只不过是从过去的教师讲变为现在的学生讲罢了。他们不过从过去做老师的听众,转换为现在做某些学生的听众罢了。因为,教师也好,某一位学生也罢,只要是在同一个起点上搅合全班50个脑袋,课堂教学改革就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因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找到每一位同学不同的学习起点,从这个真实的情境开始,让学习成为每一位同学自己的探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个不错的追求,但切不可把个别学生的主体地位当成了课堂中处于不同基础的同学的全部。——这一大段重重敲了我,赞成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说法与操作模式。当然我想说的是“老师讲”到“学生讲”,也应该算是很大的进步了。
“与孩子们相处,溜走的不仅仅是一个机会,更是管理的激情和教育的智慧。当我们漠视这些机会,开始在校园里随遇而安,与世俗随波逐流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孩子们,倾听他们的声音,让我们走得更近。
“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我们的教育已经开始强调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方式。可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中,不一样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一样的内容,做一样的练习,考一样的试题,我们怎么面向每一位学生?”——所以,现在北京十一学校会有走班制,想象一下还是有很多不可操作的地方,真想去看看。
“在同一学科、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举手才可以发言与不举手发言相比,后者发言数量是前者的2.3倍。不是看有没有几个学生表演得多么精彩,而是看它有没有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把一个个真实的学生暴露给课堂,使教学能够有一个实际意义的起点。”规则都是人定的,所以可以打破,只为满足学生自由的学习。这一点目前正在努力实施中。
“事实上,在聊天中,真才能驻足,情才能弥漫,教育也才能真正奏效。”我也喜欢与学生聊天,只是做不到与每个孩子聊天。
“‘个性空间’里的孩子们,似乎都在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都希望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重要的是,在这些兴趣活动中,你给了他的更重要的情感、智力、道德和审美的东西是什么,你有没有为他的人格锻造淬火。如果你给他的仅仅是特长,那这就不算是什么‘个性空间’。教育不过是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罢了。小心,切不可培养了特长,却消磨掉了个性!”所以,老师教给学生并不是知识,而是方法与思维,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