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对文字的感觉,从小学四年级自己就注意到了。这可能跟我爱发呆,总对着花叶昆虫等乱七八糟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展开一番想象有关系。所以我写出来的文字,总会令语文老师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几乎每一次作文课上,老师挑拣范文给大家诵读的时候都没有落下过我,惹得许多为区区几百字抓耳挠腮的同学们羡慕不已。我为这种感觉自豪的同时,有时候也会有小小的苦恼。天马行空而来的思路和意象,并不单单出现在作文的构思和展示上。很多时候我会把这些有的没的,无意识地带入了生活之中。对于这些出现过或者压根儿没有出现过,没有发生过或者已经发生过的,我会产生假想,假想出来许多可能。莫须有的感觉给自己平添了无谓的烦恼。我曾经怀疑自己有毛病,后来在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书中看到这叫精神内耗,再后来在一本心理学上看到这是一种天赋,在人格学说上又叫发散性思维。
既然什么事都有它的两面性。那么我为何不发挥他优势的一面。在这个年龄认识到自己隐藏的天赋(不管真假,先这样安慰自己),也许为时过晚。但比起摩西奶奶的年近六旬,我岂不是还很年轻?
于是,我在散文上开工了。可是,要写好成人化的散文,比写小学作文难得太多了,长篇幅的都不敢尝试。我参考过朱自清,杨朔,梁实秋等大家的几篇散文,然而每次读的时候,也没觉得多难,等到下笔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肚子里没货,写出来的东西一看不尽人意,马上又悄悄删掉。
泛泛而写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把思想集中到一条脉络上,发散扩充再升华到某种高度却很难。我想写散文要得要领才行,就想通过阅读寻找感觉,不是常常有人说吗,量变会引起质变。于是,我买了毕淑敏的散文和朱自清的散文来研读,但说不上来为什么,读了几遍后找不到感觉我就扔下了。
同时,我又不甘心任自己脑子里那些钻出来的乱纷纷的念头,来了又去。像我这么一个个性清冷的人,不善于向人表达什么诉说什么,如果再不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它终会像时间和流水一样白白跑掉。人生也就短短几十年,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那些零光片羽的瞬间,对自己隐藏在性格里的天性和优势来说,简直是一种浪费和辜负。
我试图寻找教习散文的系统课,但一直没有找到,只好继续买书自己琢磨。对于那些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的书,我也不勉强自己。我认为是没有找到那种适合于我的表达形式,想让自己的许多思想和创意顺畅地流露出来,我觉得适合的表达风格很重——它就想一把趁手的工具。为了实现这种流畅度,我在继续寻找那把趁手的工具,可惜,别人的就是别人的,我一直没有找到那件我可以一直借用的。
后来我决定,那就一边写一边寻。或许有一天,在借用别人的工具时,我突然发现并摸索出了某种适合于自己的。既可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又可以用一种通透且与众不同的风格,获得认同。
写文字的路有很多条,每一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我已在前途的荒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条,也许会借用别人几块石头,也许会借用别人几株花草,几棵树,但最终还是要打造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