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一篇文章的真正缘由,是看了《茶馆》《阿q正传》和《骆驼祥子》有感而发的。或许并不单单是由于这些,和以前的想法也有很大关系。
在旧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所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时代怎么改变,都对应着底层和上层之分。因为社会就是一整个森林,你要遵循的仅仅只有丛林法则和生存之道。上层和下层之分,也就对应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在《茶馆》中不论每个人善良与否、正直或者邪恶都仅仅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茶馆老板营业为生存和交取租金。房东为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准备提高房租。而每一次的低头哈腰、俯首敬礼都是为了生存。每一次的改良,响应政府号召,都是为了不被查封。或许忙了一辈子,没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低声下气、逆来顺受,最后还是落的茶馆被强占的下场。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桂是真正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疾苦和无奈,他也曾经梦想过过上好日子,但是每次的美梦都被他人打碎。每一次的受欺负,都只能忍气吞声,然后用自己独特的精神胜利法战胜之。在旧社会,人命真正的如同蝼蚁。阿桂最后的下场仅仅是一个替死鬼而已。
《骆驼祥子》,我觉得真正的反应了生活中的很多类似的人,年轻富有理想,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不甘吃苦劳累,只为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美好的生活。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祥子的美梦被现实打的支离破碎。最终落得悲剧的下场。其实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读过这篇文章,但是并不能理解其中真正的社会含义。当进入社会后,再重读一遍,或许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每个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世间并没有所谓完全的公平与正义,善与恶、对与错本来就是对立的。正所谓成王败寇,胜利者才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公平与正义不过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罢了。最后的本质都只是为了生存,以前的生存,有可能仅仅就是为了吃饱饭。而现在的生存,便具有其更加广泛的含义。社会资源、身份地位、优越的生存条件,能获取优越的配偶,获取繁殖后代的能力等。正所谓达尔文的理论:适者生存,不适者终将被淘汰。宇宙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文明或许连其中的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你真正在意,朝思暮想的事情,只不过是荒漠中的一缕青烟。
中华崇尚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虽然现在直接提及儒家思想的比较少,但是在各种教科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华人民,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但为什么最勤劳的人民,并不是最富有的人民?或许我们的骨子里就有一种悲等劣根性。又或许跟我们几千年的农业大国有关,自给自足,不依靠其他人却能国泰民安。
善良勤劳的人为什么总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油嘴滑舌的人却混的风声水起?如果孔融能将大的梨让给别人,你是否又能将你的金钱和配偶拱手相让?生活终将是一场权力的游戏,若想不任人宰割,便需努力维护自己的权力。廉价并不是一种仁慈,而终将是一种代价。
你的仁慈和好心换来的仅仅是别人的一声谢谢,或许连谢谢都没有。而当别人占据各种资源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又或许这些资源是你累死累活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上层人民制定规则,将规则实施在下层人民,下层人民永无休止的创造价值便只能获得一块臭肉的施舍。而富丽堂皇的宫殿却都是下层人民勤劳的汗水换来的。历史上每一次的革命,不过是一种阶级的更替和轮换,而上下之分,将永远不会改变。正所谓贫富差距是消灭不了的,只能减小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奴隶的地方,就会有奴隶主。有奴隶主的地方,就会有奴隶。而多数的奴隶总是被少数奴隶主管理着、奴役者。不论发生什么,历史改变的仅仅是形式和叫法而已,本质终将难以改变!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一切终将是一场生存之道,收下你的怜悯和懦弱,这些换不来别人的同情,换来的只有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