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于好的追求,没有止境。
我们时常会议论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聪明伶俐,懂事乖巧,周围邻居称赞不已。再看看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一般,沉迷游戏,让父母操碎了心。熊孩子一出,谁能教育?
父母以为的为孩子好,真的是为孩子好?
孩子之所以难教育,不仅仅是因为年纪小,心智不成熟,人生阅历少,更因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想。
作为成年人,在回忆起童年闯下的“祸”时,总是不敢相信当初会做这种事情,因为在不同年龄阶段思想意识是不一样的。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年人经历过一些事情以后,他们对自己原先持有的不合适的观点进行了审视,不断地改变着,成熟着,但是孩子还小,还不具备这种自我判断与调整的能力。于是,大人们不愿意孩子在少年时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一句为孩子好,将自己始终放在了“正确”的一方。有了这种心理之后,孩子的某些行为极易被彻底否定掉。就拿我身边的事情举个例子吧,我的一个邻居,父母都是做艺术的,自认为孩子在这方面的天赋突出,只要稍加培养,以后一定能够小有成就。所以每到周末,我去他们家做客的时候,本来是玩的好好的,但计划时间一到,他就要去练字,可能一下午就见不到他了,我也就回家了。有一次,他和我说,他有我这个朋友真好,因为愿意来他家里玩的小伙伴越来越少了,而他周末也没法出去,父母给他布置了任务,必须要完成。现在他是越来越厌烦了,也越来越孤单,同龄孩子玩过的东西他连听都没听过,有的一些还是因为有我告诉他,否则他真的是不知道。我当时很同情他的,因为是好朋友,所以我也希望他能够快乐,我就和他说:“你写的字是我们这些人中最好的,你参加各种比赛,得了那么多奖项,我们羡慕还来不及呢!”可他说,他其实很苦恼,见我们很多人玩滑板,很酷,他也很喜欢,却只能向往一下了。有一次和他爸爸提他不想练字了,想学玩滑板,结果被思想教育了好久,那如来佛祖似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把他这个“孙悟空”死死地压在了五指山下。现在的他,艺术上已经小有成就了,正准备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可每每谈到童年,他还是觉得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不会那么“听父母的话”了。有的时候,父母所认为的为了孩子好,其实孩子并不这么觉得。
孩子其实压力很大,父母已经体会不到
有时候,要想获得,就要失去。对孩子来说,如果获得了辅导班、兴趣班的成绩,在心理上、朋友交际上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我的兴趣与你的不同,我俩没什么共同话题,却奈何父母要求我们好好相处,结果我俩半天相顾无言,你与其他的同学一样,迷恋我父母禁止我进入的圈子,比如游戏,网络小说,一切父母认为不适合我,影响我学习的圈子,所以理所当然,我被孤立了。我无法交到很多朋友,除了学习成绩外,似乎一无所有。
与时代的竞争,让父母体会到了在社会上工作赚钱不容易,为孩子谋捷径,从小就往社会精英的方向培养,小小年纪,被灌输了大量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承受着超越这个年纪的压力。“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以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么努力的自己”!“多考一分,你就能打败全国几万名考生,拿分!拿分!拿分!”如此的热血口号,让学习成为一种“地狱训练”,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刷题,刷分,考试,看排名,反思总结,再刷题,刷分,考试,看排名,如此反复。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我们提倡抗压,但我们不能盲目施压。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来加固时,盲目施压的结果只有一个,调节不了,然后崩溃。
社会曾诟病,90后是温室的花朵,却问题最多;00后更是小皇帝、小公主,禁不起挫折。而我想说,对比70后、80后,我们的生活起点高了很多,也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更多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在以前,没文化的,还能出来在社会上闯荡,如今,大街上随便一抓都能抓一把大学生。上学念书,知识的更新,与全国各地的同届生竞争那有限的入学名额,上了大学,本以为获得了一张免学证,却发现还要竞争那有限的研究生名额。年龄已经不小了,却不知什么叫工作,读书花掉了生命的1/3时间,剩下的2/3还不能遭遇什么不测。否则,我们真的没怎么享受过生活。
按说从小就接受这么大的压力锻炼,心理抗压能力应该很好啊。可是,超过一定程度,只能让你对生活失去兴趣,觉得好累啊,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父母怎么样教育孩子,真的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各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孩子性格也不一样。我们只能说尽力去做,至于好不好,无法定夺,要孩子和父母都觉得可以,那肯定很难,这个度也不好把握。只能是多交流,多沟通,如果可以,请考虑折中,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与信任。教育孩子真的不容易,什么样叫教育好?有关性格,有关家庭,有关父母文化水平,有关外界帮助……如此多复杂的因素,都影响着孩子的教育。说到这里,似乎都不敢教孩子了。或许可以有个目标:经过一番努力,我的孩子和我达成了共识。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