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朋友圈看到几个人转发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段采访,图片就不贴了,网络上到处都是。
他的论调说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寒门难出贵子。他说自己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有很好的教育资源,而那些农村孩子,他们会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状元郎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我觉得真的已经是很有水平了,高中学业压力那么大,竟然还有工夫观察社会,也是挺闲的。
说起来我也是没什么新闻嗅觉,原本只有这么点感想,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然而今天我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知乎的提问,“如何看待2017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言论?”,我才知道,原来熊轩昂的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
状元讲这些话,效果确实不一样,就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实际上自我在网上到处瞎看以来,与阶级固化相关的文章就没断过产。前段日子还看到万维钢在他的专栏里介绍了一本叫做《自满阶级:弄巧成拙的美国梦》的书,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昨天我跟几个英国海归同事闲聊,嘲笑的就是阶级固化的一些现象。有个同事讲他经常遇到的一个事情,说英国的小商贩们数学学得差,1.6英镑的零食,同事给店家2.1英镑,店家想了老半天,然后找给他1英镑。同事说你算错了,应该是0.5英镑。店家突然就生气了,说你竟然质疑我的智商!就是1英镑!同事只好说好好好,1英镑就1英镑。
我另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同事对此也深表赞同,她说英国人有七成民众都让人感觉怪怪的。她向英国本地人打听过这个问题,就有人说了,自从英国的教育提倡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开始,社会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好的人依旧很好,而差的人却都变得特别自以为是。同时,一个身处西班牙的网友也是天天在群里吐槽西班牙底层人们的二逼,我一个总去印度出差的同学也经常在讲印度的阶级固化,罗辑思维里也有一期讲过德国底层人民的奇葩生活。
虽然人们都在说,但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种的论调。我一直认定反社会的人都不了解社会的,所以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情况全部略过,阶级固化的事情压根就不是中国的问题,这是个世界的难题,于是剩下的就只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言论了。
既然这两天说到这个事情了,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写出来也是怕自己日子久了就忘了。
关于阶级固化现象,表示担忧的人居多,表示无奈的更多。就像是这个熊轩昂一样,他说他的父母是外交官,知识分子家庭,想必这些话也是他跟父母吃饭时聊起来的,所以这确实代表着这一阶层的人希望社会越来越好的一种愿望。然而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没必要担忧。
首先,人们为什么总要追求高阶层?这其实是一个生理现象,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性资源的匮乏。所有男人都想得到优秀的女人,所有女人都想得到优秀的男人,只有那些得不到优秀对象的人才在私下互相嫌弃。虽然每个人价值观中的优秀不同,但所有的优秀都是对比出来的,对比就意味着有很多人在竞争中牺牲了。人类是个生物,能存活到现在的生物,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有强大繁衍欲望。为了得到更优秀的繁衍目标,自然就会衍生出无数得到目标的方法,其中追求存活和追求优秀是最必要的方法。而由于优秀的人总能得到足够的生存资源和性资源,于是经过大自然的剪刀裁减之后,追求优秀的欲望有时反而会大过追求生存和追求繁衍的欲望,于是就能看到,人们总是在追求优秀,即使某个平台是以擦“黄”的边火起来的,最后胜出的也都是些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
所以,这些都只是生理反应而已,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焦虑,人人都有。事实上一个人最多也就只能跟150个人建立长久联系,在这150个里找不到好的,我们完全可以很轻易地换掉一半。在现在那些流行的泡妞指南里,不也清一色地提倡多勾搭么。追求阶级只是人们生存本能中的一个欲望,就跟打游戏总是想赢一个道理。
其次,不管怎样的社会都会向着固化的方向发展,像里约热内卢那样的黑社会,也是由小帮派之间战国似的打打杀杀变成一家独大的。当一家独大之后社会就会趋于稳定,而在稳定的年代,小混混想要加入黑社会都得论资排辈。《上帝之城》里第三代小屁孩在讨论寻求出路时说的话,也都是阶级固化的问题。还有各种体育运动,竞争到最后的也总是那么几家巨鳄。
而且,阶级不固化就意味着上下阶层流动增大,流动增大就意味着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就意味着为了寻求稳定而耗费大量的资源。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如果这么大规模地消耗资源,真的就是好事吗?不见得吧。
再次,有人说公平问题,凭什么我就扫厕所,而你就坐办公室?凭什么你在实验室,而我就要去搬砖?
可是,这只是个人偏见,更应该属于心理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之所以现在好像是社会问题,是因为太多的人不懂自己的不爽源于偏见,这是知识的匮乏。人力是稀缺的,你不能说农民就比国家领导人低级,没有农民国家领导人吃什么?术业有专攻,一切都是市场规律左右的,跟一纸文凭无关。本科应届毕业生坐办公室天天烧脑子,一个月拿四五千。一个抹水泥的小工,一个月一样也能拿到四五千。农民工是因为不擅长坐办公室,他们最终才去选择搬砖的。大学生是因为不擅长搬砖,才选择去坐办公室的。如果有人拿农民工对比政府高官,那就等于拿刚入行的小公务员对比建筑公司老板,根本没有可比性。自己没什么就羡慕人家有什么,那这个人只可能永远活在痛苦之中。大家都是工薪阶层,说城里人歧视农村人,你给他一个温文尔雅的漂亮农村妹子,他歧视个鬼,他父母不乐意弄不好他还抹眼泪呢,为了嫁给凤凰男而跟家里闹掰的女生不也到处都是,真的具体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歧视。
最后,会有人说社会活力问题。但以我的认识,社会不可能完全固化。阶级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圈子,人们总是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不同圈子的人就有排挤其他圈子人的性质,所以就算在阶级没有固化的情况下,也一样都有互相嫌弃的现象。好比哪怕是同一阶级的商人,浙江人看不起福建人,福建人看不起广东人。哪怕是同一阶级的打工仔,技术看不起行政,行政看不起销售。在知识分子阶级的老板那里,高学历一般都会有好待遇,在草根阶级的老板那里,你是个硕士学历人家还不乐意招呢。歧视是高效的鉴别陌生人的手段,搞不好的,也没必要搞好。
然而,圈子和圈子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固化的,因为歧视只存在于具有竞争的情景下。好比网易新闻的评论里不管什么话题都能扯到上海人傻逼,这是因为上海人确实占有了外地人不具备的很多资源。但你要私底下悄悄跟那些骂上海人傻逼的人说,给你一个上海户口和一套上海市中心的房子怎么样?我靠,只要他不是压根不知道上海是啥,不是只是跟风瞎骂,他不比谁高兴?不比谁蹦的高?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玛丽苏小说那么火?哪个女孩子不想嫁入豪门?陈一发这种都能算作明星的网红不也一直拿豪门梦碎自嘲么?褚时健可以为了证明自己优秀从农民变成烟草大王,也可以为了证明自己优秀从罪犯变成橙子大王,丁磊这不也养猪养得很快活么?同样的道理,你不能拿普通农民跟丁磊对比,就相当于你不能拿网易普通员工跟褚时健对比一样。一个人只要有能证明自己优秀的机会,只要有得到优秀对象的机会,跨圈子跨阶级又怎样?根本不是问题。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阶级固化不属于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一点我的观点跟其他大大的可能不太一样。我认为之所以现在看上去会产生问题,之所以阶级转换成本太高,最大的问题不在制度上,而是在义务教育的内容上。
我很赞同和菜头的观点,人们对文化有需求,是因为人们有文化了。所以,之所以现在有关阶级固化了,阶级转换难的声音巨高,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变困难了,而是因为人们看到了阶级转换的可能性。这是坏事么?根本不是,这是好事,因为不管怎样,阶级转换的成本从原来的无限高变成了太高。就好比80年代结婚那个姑娘敢要房?因为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有房。而现在结婚为什么姑娘敢要房?是因为买得起房的人多了,嫁给有房的人不再是个幻想,所以她们才会追求对象有房。
一样的道理,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加,阶级转换的成本也会慢慢降下来,而降低这个成本的,不是现在目前仅仅只试行了一百多年的现代义务教育,而是更高级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这个更高级的教育形式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以我现在的认识,通识教育一定是这个更高级的教育的内容。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走向他臆想的成功,不是指导人去获得一切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而是让人认清什么是成功。只有认清了什么是成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才会更加多元化,每个人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别说现在的高中毕业生了,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博士生可能都搞不清楚,这才是现代教育的一大问题。
这个的问题在于,很多对于所谓的精英来说是常识的知识,但对一些底层人民来说简直不可理喻。薛兆丰讲,理论上抬高火车票价格可以解决春运问题,但民众看到这个就会骂他傻逼。薛兆丰说错了么?没呀。有些人就知道飞机的发动机里卷个鸟可能都会爆炸,但民众看到一个老奶奶给发动机里投了几枚硬币就要大张旗鼓地拆发动机,他们就会认为是飞机质量差。这些只不过是普通大众不理解那些所谓精英的逻辑而已,这是两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太大,是常识的不统一。所以现在才会有一些坚持自己教育理念的大学在学生大一的那一年先来一套通识教育,以我接触的各类大学生而言,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明显水平高出一截。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这些常识深入人心呢?我认为有。
我高中时候只知道我爸说体制不好,我妈说体制好,但我连体制是啥都不知道,我只能觉得我爸比较酷,从而放弃了作为子弟进入某国企的机会。而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就有像熊轩昂这样能讲出一些社会问题的学生,而且我相信根本不止他一个。我上大学的时候,想知道我们学校皇牌专业经济学到底讲的是什么只有两条路,要么旁听,要么勾搭经济学院的妹子。而现在书店里经济学相关的书籍一大堆,手机APP里相关的内容也是一大堆。这是科技的胜利,也是文化传播的胜利。有一个人在说一个观点,他说服了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就会在某个时候说服更多的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在传播道路上能够留下来的信息,一定是那些更精简更说服力的说法,所以理论上一切知识都可能跟地球是个圆的一样深入人心。
高中是个筛选人的机器,这一点我百分之百同意,而且我也百分之百认同这个筛选的必要性。但我同样认为义务教育是拉高底层人民基础素质的利器,就从识字率这一点来看,我国做得简直不能再好。我很庆幸能够出生在中国,这是一片对文化有着非常强烈向往的国土,而且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已经实验了千年,相信这种文化一定不会让我们步英美这些国家的后尘,面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告诉他他是一块钻石,倒不如告诉他李清照是个贼有文化的可爱妹子。
如果底层人民对社会都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都能十分清楚社会的运作规律,那么阶级固化将不再是一个问题。不敢说阶级之间的转换会简单得像跳槽一样,但这个过程也不会过就像是在转行一样。
然而这是一个理想,但是就现在的国民素质现状来看,要想把通识教育的内容当成义务教育强行传播到每个人的脑子里,还很任重而道远,至少每个老师先得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教育是几辈子的事情,虽然我肯定是看不到了,但还是希望这个世界会因此而越来越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