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年  說

作者: 上校奶爸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00:50 被阅读0次
    春天之約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一一李世民《守歲》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一一王安石《元日》

    重慶之春

          日子慢慢到了臘月,己亥年年味越來越濃了,蓉渝大地燈籠活龍活現,商場、超市、農貿市場人山人海,網購物流超負荷運轉,煙花爆竹隨街可見,機場、碼頭、車站、公路加速度輸送,不是問題的“一票難求”仍勢不可擋⋯⋯

    回家之旅

          回家過年,是好事,是美事,是喜事,是大事。這充分彰顯了我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復興穩步有效推進,體現了各族人士回歸中國心、勇當中國人的身心靈感情榮耀。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殺年雞,
        二十八、把麵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一童謠《臘八節》

          這看似童謠,實則為過年的實施方案。聽母親說,舊時過年從臘月二十四(這天是小年,有的地方是二十三)開始,過到翌年正月十九,都是年,還有過到二月初二的,甚至還說“有心來拜年,端午也不遲”(〔清〕阮大鋮《燕子箋·購幸》。

          但童謠裡的臘八粥、饅頭我小時候沒吃過,饅頭是1990年12月26日在新兵連第一次早餐才開吃,母親到現在也不會做饅頭,在新疆和我一起生活時,做過幾次都沒成功。麵條小時候吃過,我家種的小麥不多,曬乾後拿到麵房去佐麵(用小麥換乾麵條),一斤可佐八兩。佐一㳄麵要一天時間,有時送麥子後隔天才取麵。做麵條全手工,先用石磨子磨麵(石磨子,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不損破糧食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成份,能夠保持食物天然味質。),人推或牛拉或水車或水車發電帶,爾後篩,把麥麩篩出來,再合麵,壓麵,晾乾,切段,稱量,包裝,排隊領,有時排幾天隊才輪到起。吃麵條,一般是招待客人,打3個荷包蛋,稱之為雞蛋掛麵,算是待上等客人了。自己家一年吃不了幾㳄。母親做的麵條很好吃,韭菜、蔥姜蒜和化豬油,還有花椒、辣椒、花生、黃豆等做成,現在只要一想起就流口水。雖說麵條吃得少,但母親喜歡用土豆粉或紅著粉或蕎麥麵攤成皮子,切成絲,開水一燙,加上調料也很好吃的。再是請人到家壓粉條,但要加明矾才壓得成,自從曉得氫氧化鋁的副作用後,我們家就不主動壓粉條吃粉條了。

    奉節之夜

          說過年的事,扯遠了。

          我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到臘月初,就開始數天天倒計時了。

          最盼望的是,有新衣服穿。一年到頭一般縫一套新衣服。先是父親挑些農副產品去趕場,換幾個錢;或者砍幾根成材的松樹或杉樹或竹子,等上門的人來買。再去合作社扯布,把一家大小的三圍和身高一並送到裁縫師家,一般要等到臘月二十前後才做好,算是量身訂製。母親本來會做衣服,我們小時候的衣服都是母親做的。自從我上小學後,衣服都是專業裁縫師做。我外姑祖母一家人都是資深裁縫師,每年給我們免費做,等開春上門或父親送一些土豆種子去以示感謝。外姑祖母家離我家近10公里山路,要是去取沒做好,還要在她家吃住等上幾天。外姑祖母家方圓幾十里的衣服都請她家做,手工質量、設計和誠信都是一流的。有一年,臘月二十八,我和弟弟迫不急待穿上新衣服,與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們一起,在山坡上用松枝綁成的suosuo(滑的意思)板往山下suo,把屁股suo破兩個洞,回家挨母親一頓痛打。我以前不長個子,上初二時過年縫的一件空軍藍的卡(的確良卡其的簡稱,英文Dacron)上衣,質量好,很耐磨,一直穿到1990年12月9日,在今重慶市巫溪縣人武部換軍裝才完成使命,再為弟弟效勞。當然,這期間也縫過衣服,但主要是我們家5口人,3人是學生,負擔很重,達不到一年一套了。左鄰右舍的孩子一般讀幾年小學就務農承擔家庭責任了,生活過得很富裕,但父母一直很淡定、從容、堅決,說我們魏氏張氏雖說早已沒落了,但都是傳統文化世家,對教育和知識充滿執念,這是一條通往廣闊世界之路。我上高中時,還經常穿同學曾志軍的一些新潮衣服,我畢業時照的畢業證準考證寸照、集體合影、個人生活照,都是曾志軍同學的花格子襯衫。我現在穿的多數襯衫都還以花格子居多,這種感恩情節,在我的潛意識還住在一起。

    緣份之聚

          最心切的是,有好吃的吃。年前殺一頭豬。我家豬不大,約摸一百多斤重。殺豬前幾天,母親心情不怎麼好。豬是母親一天天餵大的,而且沒餵什麼糧食,母親認為對不起豬,在我家沒過上好日子。父親不及時耠(本讀huo一聲,我老家讀ha一聲,耠耙子)草皮子(樹林裡的乾樹葉及草),豬窩經常是濕的,連覺都睡不安穩。殺豬的當天,母親的眼睛是紅的。主人、客人都津津有味吃母親做的美食,但母親吃不下任何東西。我記得殺豬匠叫童吉富,個子很高,母親要我們喊表爺爺,一般人背地叫他童大漢兒。殺豬,先扯殺豬證才準殺。殺豬時,先在地壩邊砌一個灶,支上鍋,把水燒開等著。殺豬匠來後,先把豬邀出豬圈,4個正勞力擒住豬,協力抬上殺豬凳按住,殺豬匠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放血,豬從被擒住時起,一直撕心裂肺叫到咽氣,四肢再撣几下,算是向閻王爺報到了。殺豬匠趁熱在豬腳上開一個口子,用挺長(很光溜的細鐵長棍子)伸入到頸、背、腹、四肢打通,用嘴吹氣,吹好氣後用棕繩子捆緊,用棒槌輕輕拍打,使豬全身鼓脹起來。架到開水鍋上,用開水淋,用專用的鏟子把豬毛刮乾淨。然後是分割,先沿脊梁分成兩扇,每扇按豬頭、項圈、前肘、硬肋、軟肋、子肋、寶肋、後肘、倒鉚、圓尾、板油等分開,穿上鉚子,再把內臟收拾好,就等著吃殺豬飯了。吃殺豬飯,鄉下很重視,很有儀式感。豬肉煮熟後,垂直插上筷子,端到敞亮處祭天地、鬼神、菩薩、列祖列宗,爾後開飯。母親做的殺豬飯,一般有米飯、青菜豬血豆腐湯、白蘿蔔粉條燉排骨、豆豉炒肉塊、包豆腐、炒苕粉坨坨、白蘿蔔絲炒肉絲,大白菜炒肉片,爆炒蓮花白,湯圓漿煎粑粑等。推一盆湯圓漿。先把糯米、飯米對半,一起泡上一週時間,用石磨磨成漿,在大木盆裡抹平,蓋一層罩子布(紗布),上面加柴火灰或煤炭灰,沈澱一天多,湯圓槳水份吃乾了,就可以直接做湯圓了。再就是餡,母親一般做兩種:一種是父親愛吃的紅糖豆沙餡,一種是我們和母親愛吃的肉菜餡(臘肉,蔥姜蒜,辣椒,花椒,鹽菜,豆腐等)。熬一鍋麻糖。其實是麥芽糖。先用大麥或小麥或玉米生芽,用石磨子把玉米磨粹一起熬製。也可與紅薯或大米或大米、玉米、紅薯一起熬製。熬製泠卻之前,可把紅薯塊或條放入一起熬熟撈出,真是巴倒甜,甜到心尖尖。打一鍋豆腐。先把黃豆泠水泡上一天,石磨磨漿,把包袱四個角拴在搖架上搖,使豆漿、豆渣分離。豆漿用大鐵鍋燒開,點入自製的醋(鹵水),等豆漿變成豆花後,舀到放有包袱的大木盆,扎起包袱四個角利水折成四方塊,慢慢壓乾水,可做豆腐乾、豆腐丸、煎豆腐、包豆腐、血豆腐、臘豆腐、霉豆腐等。若想吃豆皮,在下石膏或鹵水前,揭幾張就可以了。炸一鍋酥肉。酥肉最好的部位是軟肋,也稱五花肉。切成肥瘦相間的小塊,用鹽醃出血水,雞蛋、土豆澱粉勾芡,油鍋(當時是豬板油)燒開,把事先備好的用紗布包好的蔥姜蒜、辣椒花椒、茴香等自種的調料放入油鍋炸出香味後炸酥肉,酥脆香辣麻,乃人間美味。殺一隻雞。雞是養一年以上的公雞,拿現在來說是走地雞或散養雞,一家不到5隻公雞,天馬行空,想吃啥自己找,沒有專人餵食。煮一鍋肉。肉,包括半個豬頭、一塊硬肋、一隻豬腳、一個圓尾以及豬肝心肺肚等內臟是豬殺後,把鹽加少許酒炒熱待涼腌一週,用香柏樹枝、辣椒梗、辣蓼草、香樟樹葉等醺製。少不了香腸,是瘦肉用蔥姜蒜辣椒花椒鹽醃漬後罐入豬小腸,用棕樹葉絲條係成五寸長短的節,醺晾而成。大年二十九,這些全部洗乾淨,大年三十早飯後開煮。做一盆醪糟。老家每家每戶過年都要做醪糟。我國很多地方也吃醪糟。但從小到大,至今我都認為母親做的醪糟天下第一,這不是吹牛,和我外祖母做的基本不相上下,可謂母親得到了真傳。可以說每到一地,我都要去吃醪糟。在小木梓外公外婆家,都說小木梓大姨做得好,我吃也很一般。做醪糟工藝簡單,但也極為復雜,關鍵是技巧。先把糯米泡一個對朝(24小時),爾後像做米飯一樣,把泡好的糥米在生鐵鍋裡煮弓腰,瀝乾水,用木蒸子蒸熟倒出,散攤在箥萁裡涼到手摸略感餘熱時,灑少許溫水,用筷子將糯米飯撥散呈粒狀,加計量九成的醪糟麯子拌勻,裝入陶瓷盆或洋瓷盆,輕輕抹實,中間留拳頭大小的凹窩,放入計量一成的剩餘醪糟麯,蓋上罩子布,蓋上木蓋子,放在事先準備好的乾黃豆葉做成的接近人體體溫的窩裡,用黃豆葉蓋實,上面搭一張棕製的蓑衣材質的專用墊子,冬天再加一床棉被,發酵一個對朝即可食,越放久越甘甜。整個製作過程,不能沾一點任何油酯,否則影響發酵致腐爛。再就是灑水、各項溫度指標把握好,否則要麼酸,要麼發酵不正常。打一窩糍粑。打糍粑也是先將糯米泡一週,用木蒸子蒸熟,攤在箥箕涼靜後,放入石碓窩,用木製錘子砸,直到砸黏在一起後,可以做紅糖(磚糖)糍粑(黃豆麵沾著吃)、年糕、炸糖果兒等。生一蒸豆芽。先把黃豆或綠豆洗浄,泡一個對朝,放在木蒸子裡,蓋上蓋子,後面類似做醪糟一樣,不過要生一週左右方能出蒸食用。還要稱些白糖、磚糖(又稱紅糖)、雜糖(像小白兔、紅雙喜、水果糖等),做米花(用蒸熟糯米做成直徑10公分的圓餅,畫上心儀的圖畫,曬乾油炸即食。),生豆芽,炸爆米花(一到臘月,專門有人上門,背一個葫蘆瓶似的黑鍋,一個火爐子,黑葫蘆鍋裝上玉米或大米,架在火爐上邊烤邊轉悠,氣壓一到,強行打開,呯的一聲,就是爆米花。據說以前開過國際玩笑,對美國人說成是糧食放大器。爆米花,可以用麻糖或白糖或冰糖,融化後做成球狀物,放在壇子裡保存,即使半年後來吃,還是原味,酥脆香甜。爆米花也可泡在糖水裡吃,可以和醪糟湯圓一起吃等。),炸紅薯條、土豆片等。還有自種的向日葵瓜子、核桃、柿餅、花生、炒玉米粒、炒黃豆等。總之,只要是家裡有的,通通的拿出來吃、吃、吃。

    烏蓉之約

          最莊重的是,很有儀式感。過年前後,一是祭祀敬神。天地、鬼神、菩薩、列祖列宗等,都要虔敬,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平安健康、有個好收成。給家神、灶神、土地神、財神、門神等菩薩點燈。大年三十肉煮熟後,要把豬頭端到敞亮處祭祀。然後根據事先訂的食譜,做好一滿桌佳餚,倒上酒,盛上飯,飯碗上擺上筷子,家主發話,請與我魏氏有關的所有老小輩子團年,爾後把酒倒在地上,以示敬酒。二是吃團年飯。祭祀完畢,家主或家主安排人去門外放火炮兒(鞭炮),爾後一家老小上桌子吃團年飯,先感恩,再是長幼尊卑依序動筷子吃飯。一般長輩不離席,晚輩是不可離開的,但現在可以向依長幼尊卑順序報告,說吃好了、請慢用等之類的話待最高長輩批準後方可下席。三是寫貼年紅。一般包括對聯、窗花、門神三樣,但也可結合實際而定。我們小時候,是父親買紅紙寫對聯,母親剪窗花,門神以福到表示。上初中後,我帶著弟弟妹妹就負責寫對聯、寫福字、剪窗花了。四是燒紙掛墳。一般是買些黃色紙和紅黃綠色紙,製作紙錢和吊錢,在春節前後到知悉的直係列祖列宗墳前,放鞭炮、燒紙錢、掛吊錢,以示哀思,也是宣示此墳屬大人後継有人,不得搞破壞。五是晚睡早起。因無鐘表,具體時間難以把握。晩上把柴火燒得大大旺旺的,一家人坐在火壠旁,邊守歲邊聊一年來的大情小事和翌年的計劃打算,實在困得不行了才去睡覺。翌年(日)雞還沒叫天還沒亮就起床,我把弟弟妹妹喊起來,點上煤油燈,看書學習,迎接前景光明的新年到來。預示我們走在時間的前頭,同宇宙一體,與萬事萬物共生共息,平安健康,學習進步。

    佛陀之心

          最高興的是,去外祖母家。外祖母家距我家約摸一天的山路,現在通車了,但也不是什麼好路,估計也得走上小半天。我們是同一個上磺區,外祖母家屬蒲蓮鄉,我家屬紅岩鄉。母親是長女,而且是長子大舅的姐姐,又相隔甚遠,我和弟弟妹妹還讀得書(即讀書成績很好,我家堂屋家神牆壁貼滿了我們三姊妹的獎壯),又懂事,長得好看,上至外祖父,下至幺舅,中間4個姨姨,都喜歡我們三姊妹。但我們包括一年四大節日和外祖父母的生日都很少去,一則拖家帶口的,二則母親走了牲畜沒人管,去一次要下天大的決心。外祖母家較為富裕,好吃的比較多,每回去天天給我們的荷包(衣服口袋)裝得鼓鼓的,而且都是硬貨(像水果糖、雜糖、煮雞蛋、核桃、花生、葵瓜子等),還發鞭炮,看耍獅子,和一個屋場的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跟著幺舅去牧羊和打拐子7撲克及川牌、抓矷、跳屋、玩老鷹抓小雞等等。長大了,我就起主導作用了,一次在幺舅和他的一些伙伴面前吹牛皮,說我會做風箏(看過父親的手抄本《風箏記》),而且通過風箏可以找到好看的女子。他們信以為真。便找來竹條、白紙、縫紉機線滾滾,做好了風箏,可是飛不起來。原因是材料太重,時間太急,工藝太粗,不得要領,落為笑柄。

    臘梅之喚

          最安逸的是,收到壓歲錢。當時的錢,真不好掙,最大的面額才10塊。像一百斤煤才值一塊錢,一斤大米兩毛錢,一斤玉米一毛錢,一斤土豆三分錢,一個雞蛋五分錢,一根成材松樹五塊錢,⋯⋯一年到頭沒幾個錢。所以壓歲錢顯得很金貴,一般給個五分、一毛就不錯了,有一年最多的是五毛。去外祖母家給的要多些,一般外祖父給一塊、大舅給一块、乾伯伯(其女拜給母親的,其比母親年長)給一塊。這些錢,可不像現在的小孩子只顧自己花,買零食和玩具,春節還沒結束就五二完之(指無任何算計,隨心所欲花光)了,我們卻要當作學費或生活費或補貼家用,是輕易不捨得隨便花一分的,有時一年到頭還用不完,一直揣在荷包裡。

    春天之夜

          最難忘的是,母親講故事。年前要掃房子,包括樓上樓下、房前屋後、裡頭外面、床鋪衣櫃、卡卡角角等,都要打掃一遍。母親先把除陳迎新的傳說故事活靈活現講给我們聽,激發參與熱度。特別講到臘月二十四,老鼠嫁女子,不準推磨、舂碓(chōngduì把稻谷變成米的過程),否則鼠神發怒:“人鬧我一天,我鬧人一年。”還有祭祀、拜年、年夜飯的種類、守歲、正月初一早起等等,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潛意識在照著做,這既是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承,也是激勵我們明理、仁德、良善、敬虔,宇宙萬物通靈性,順之者昌。

    春天之夢

          我初中畢業,以紅岩中心小學史上第一人考上高中,而且是上磺中學重點高中。這以後,似乎不怎麼在乎過年了,想學習的事要多一些。1990年寒假,我留校復習備考,弟弟臘月二十九走山路半天多來學校接我回家過年,我卻沒回,弟弟一個人傷心回去,飯也沒吃,連水都沒喝一口,回家都深夜了,還是父母擔心,父親走山路在天黑之前接上了弟弟。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校長姚秀正老師喊我去家吃年夜飯。校長家三口人,有師母和師妹姚娜。第一次感覺到不一樣的年夜飯,現在還記得,校長公寓客廳並餐廳一塵不染,柔和的白熾燈光,四把木椅子,一個木櫃子上面放置一臺彩色袖珍電視機(沒看,直接吃飯),一張獨腳小圓桌,四把可折疊小圓凳,精緻的餐具,六主菜(鹽菜扣肉、糯米丸子、白蘿蔔粉條燉豬腳、天麻燉公雞,蒸草魚,包豆腐)一湯(酥肉菠菜湯),六小菜(香腸、豬肝、豬臉、豬心、核桃肉〈豬身上最好吃的一塊瘦肉〉、血豆腐),主食是木蒸子蒸的米飯,酒是詩仙太白,隨意不強求。校長、師母給我挑菜,叮囑別講理(隨意的意思),小伙子長身體,多吃一些。飯後離開,突然想家,第二天就回了。校長調走後,我和他兩個侄子(鐘俊、姚厚權)住在他家,我住了半年就高中畢業。

          高老落榜,投筆從戎。1991年春節是我在部隊過的第一個春節,終生難忘。部隊都很重視官兵尤其是新兵的春節伙食保障和文娛活動。但節日不忘戰備訓練,不忘使命職責,不忘站崗放哨,不忘正常工作。

          吃飽不想家。這是部隊領導指示部屬搞好官兵伙食的口頭禪,體現了搞好伙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義。過年有伙食補助,製訂專門食譜(當時是除夕和三天年食谱),培訓炊事兵,幹部下炊事班幫廚,吃年夜飯時,領導講話,以飲料代酒,祝福官兵,祝福家人,祝福祖國。

          年味氛圍濃。寫貼對聯、懸掛燈籠,主要是對黨、國家、軍隊、人民的祝福和擔當使命不辱的心聲,營區一般是大門上貼,適當位置上掛,體現莊重、簡潔、大器、剛強;家屬院大門和家家戶戶都貼掛,體現溫馨、柔和、濃郁、雅緻。看電影和晚會,電影一般是賀歲片,晚會有官兵自編自導的,也有文工團或當地政府慰問演出的,也有到文工團或地方歌劇院觀賞的。娛樂活动,一是競技性的,像拔河、摔跤、賽跑、球類、棋類、撲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二是非競技性的,像升國旗唱國歌、集體拜年、猜謎語、玩呼拉圈、盲人摸象、書畫、腦筋急轉彎、成語接龍等。

          家書抵萬金。兒行千里母擔憂。當時不通電話,沒有手機,也沒普及互聯網,拍特急電報也要三、五天才收到,所以給父母寫信,是主要通信手段,更是頭等大事,最好把時間卡好,確保年前收到。否則,父母一邊準備年貨,一邊等兒來信,要是收不到信,父母擔憂,整個年都過不安穩。關於寫信,除了保密條款外,什麼都可以寫在信裡,但一般都把部隊領導好、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身體好、工作好、學習好、環境好等當作主題,報喜不報憂。寫信,還要給不會寫信的戰友代筆,他說我寫,話越土越實越接地氣越好,本人沒有負擔,家人容易理解。除此,還要給能寫信但寫不好的戰友,一起修改潤色,體現他到部隊有進步。當時還是鋼筆、墨水、信箋紙,字寫得好,有文化知識,能寫東西,新兵下連,一般都去當文書、通信員、公務員或打字員、保密員等。我被分配到軍區後勤部勤直單位做文書通信員公務員工作。實事求是地講,對我什麼都是學習,而且我是決心當兵,志願獻身國防事業,也是我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軍事訓練苦不苦?當然苦。看你怎麼理解了,是來貪生怕死混日子,還是作為強身健體、製敵之需、使命之責,這個態度問題解決了,就會在快樂、探索中訓練,在訓練中快樂、探索,一舉多得。完成任務苦不苦?回答當然也是肯定的,只要態度擺正了,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做好人好事。當時過年放三天假,基本上都是休息,可以找戰友聊天,可以去圖書館看書,可以去連部看電視,也可以去俱樂部下棋、打撲克,還可以去做好人好事,但必須給班長請假。到軍營,一切都是新的,我愛探索,沒事都愛去酌摸。把三天時間作了規劃,在不與集體活動衝突的情況下,召集幾個走得近的戰友,一起去營部幫助通信員工作,去廁所打掃衛生,交流來部隊的見聞、心得和打算等等。為此,營部通信員還到新兵連通報表揚我們的勞動表現。

          新兵下連後,我又在部隊過了兩個春節。不同的是,每年春節,我們單位兩位領導請戰士到家吃飯,年夜飯在主任王明山老爺子家、大年初一在政治協理員傅建勤阿姨家,都是滿盤上席,都是主任、協理員自己上陣,都是美味佳餚,讓人想忘記都難。再一點是,因為是機關戰士,因為是過年,因為是家裡,還可以喝酒,量力而喝,不推杯換盞勸酒。還一點是,在機關食堂就餐,到時間就自己去,憑票打飯,吃完自行離開。

          上軍校後,每年都回家過年。三年時間,除回家外,還分別到三爹(三姑姑)、四姨、外祖母、三位堂叔(玉清、玉和、玉平)、戰友盧厚山、戰友李孝元及其二姐三姐家拜年過年。

          軍校畢業後,在連隊當排長不長時間,便借調到卅分部機關工作,第一個春節是在小木梓媽媽家過的。小木梓媽媽家的年夜飯很簡單,火鍋、涼菜、餃子、米飯,一大家10口人(包括大姐之女陳晨、堂妹玲玲和沒結婚的我),小木梓外公外婆、大姨二姨玲玲姨、大姐夫齊上陣,做好吃完看春晚,乾脆利率,其餘時間與平常伙食差不多,不大吃大喝。大年初一開始或拜年,或一家人外出去飯店吃,或戰友互相請客,或打麻將。我們同年兵雲陽三位(大哥唐玉平、二哥胡斌、三哥李和松)、巫溪三位(四哥蘆厚山、五哥陳勇和我)結拜為六兄弟,每年春節各家安排一次,特別是大哥,結婚較早,大嫂趙義渝會做美食佳餚,要安排好幾次。不僅是過年,平時每週都去他家聚餐。這時的娛樂以麻將、撲克、川牌、卡拉OK為主,我有時候還陪小木梓媽媽去看電影、蹦迪、唱歌、外餐、逛商場、旅遊、聽音樂會。

          選調軍區機關後,有時過年替戰士站崗放哨,讓戰士看春晚;有時去直屬隊蹲點,和基層官兵一起過年;有時帶隊檢查部隊過年伙食保障工作;有時隨陸航直升機旅給高原官兵下送過年貨;有時陪同首長去高原邊防基層部隊慰問官兵。

          小木梓外公外婆冬天常住海口後,我幾乎都是看單位沒什麼大不了事時,才請假年前趕到,與小木梓媽媽匯合,一起陪二老過年。生小木梓後,第一個春節在重慶自己家過,又因保姆回老家過年,便喊小木梓叔叔嬸嬸來家一起過年,名義上來过年,實則來買菜做飯乾家務,而且自己出工出力還出錢。小木梓滿週歲後,我們每年去海口陪外公外婆一起過年,今年小木梓和媽媽已於1月29日由成都飛海口迎接新年到來。

    親人之親

            今年春節,我已決定陪我父母過年。當兵27年以來,至少有20年沒陪過父母過年。這麼多年,基本上是隨小木梓媽媽陪岳父母過年。可以說,作為女婿,在這一點上,我無愧於心,對得起小木梓媽媽及父母。我當兵時父母還不到50歲,現已年逾古稀,即使在新疆和我一起生活時,我也是早出晚歸,沒有盡到長子孝敬之責,沒有陪過父母過年,現在想起來,心裡很不是滋味。我之前也考慮過,雙方父母都老了,從今年起,輪年陪父母過年。但小木梓媽媽先是提出自己去海口陪父母過年,臨走的前一天,軟硬兼施要帶小木梓一起去,而且在我不同意的情況下給小木梓買了機票,我能說什麼呢,一片孝心,天地可鑒,理解理解理解。難怪現在很多人說生兒子都是白眼狼,生女子才是母親的小棉襖啊!

            想起自己父輩以上的親人,現健在的已所剩無幾。既然如此,我將拿出新年假期安排。大年三十、正在月初一,陪伴父母;正月初二,陪父母赴成都青白江大姑之女大姐肖國春家過年;正月初三,到重慶奉節給三姑、幺姑拜年;爾後到重慶巫溪。這些長輩都是28年以上沒聯絡過的親人,我祖母、外祖父母、大姑大姑父、二姑、三姑父、二姨二姨父去世都沒有回老家吊唁過!

            不是牢騷,不是怨氣,不是私心,而是人性、天性、倫理使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值此豬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魏勇偕夫人李君、女子魏小凡,敬虔給各位長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戰友、各位親朋好友提前拜年,祝大家新年快樂吉祥!平安健康順心!!幸福美滿如意!!!

    VV之旅

                            後  記

          臘月二十七,我與巫溪的堂叔魏安清打電話,商確春節拜年行程。及時與大姑長女大表姐肖國春、三姑長子大表弟劉偉和我父母、弟弟、妹妹溝通並落地。

          臘月二十八,大姑次女二表姐肖國林在奉節老家嫁女,之前大表姐給我打電話說春節在老家過,節後回成都。在老家臨時決定回成都過年,並接我父母大年三十去吃團年飯。因父親身體發癢尚未治癒、母親不習慣外出生活,故時間仍定在正月初二。

          大年三十,我五點起床。吃過早餐後,去龍泉驛世茂城一期8棟2單元202室。父母正在忙做團年飯。我記憶裡,自我1990年12月當兵,弟弟妹妹輟學外出打工、當兵、結婚、創業,春節多數都是父母自己過,尤其是我缺席最多。

          今年在成都過年,人雖少,但年味濃。母親說,央視一臺起床時就開啓了,看犬年最後一天央視怎麼個說法,並等著看春晚。再是按老家習俗做團年飯以及相關祭祀活動。

          梳理今年過春節,感悟頗多。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春節是一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自當兵後,因為使命在肩,沒有認真感受過年味,越是過年,越感責任。轉業後,尤其是今年,方感分享我太平盛世中華之崛起成果,甚是欣慰。神州大地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熱鬧非凡,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是一個團聚省親的日子。我正月初三由成都坐高鐵到萬州,大表弟劉偉開車接站,車上說起三姑聽說我正月初三去拜年,激動不已,由衷高興。正月初三晚餐,三姑、幺姑全家在三姑家歡聚一堂,三姑及表弟愛人盧進濤女士做的全是老家地道佳餚,讓我想起28年前的日子。正月初四、初五三姑、幺姑家又分別在奉節地道飯店安排聚餐,像辦喜事一樣熱鬧、紅火、激動。

          “盛世嘉年華,家路變通途。”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根。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以前,絕大多數人的交通方式主要是火車、輪船、長途汽車、摩托車隊。現在,條件好了,以飛機、高鐵為主,輪船、長途汽車為輔,但越來越多的人時尚開私家車回家過年。今年回老家,奉節、巫溪兩縣城,猶如全國各地的辦事處,除遼寧、黑龍江、天津、港澳臺外,其余省市自治區的車輛都見到過,而且還見到一輛領(使)館車輛。

          正月初七從巫溪返回時,三姑女婿週遠文送我到萬州高鐵站。與三姑、幺姑、堂叔辭行時,三姑說:“今年的年過得很高興,以後也這樣過。”我說我牽頭拿個方案,待各家接受並同意後實施。都一致贊同。

          文圖/魏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愛  年  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cw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