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是一种用工形式的创新。它必附着于某生产动作之上,补全其不足,才能够成就自己。就像移动互联网一样,千万不能把他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他更多是个工具,用在零售之上就可以有新零售,用在租车之上就有了滴滴。
众包项目的逻辑
众包作为一种用工形式,利在于使用成本低、扩展速度快、灵活方便,弊在于控制较难,团队稳定性差。人的稳定性是差的,流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第一步并不是众包,而是了解自己所处的商业模式,从价值、客户、渠道、客户关系、收益、资源和任务等等,最终分解成流程+微任务,才去判断是否适合众包形式。如果,微任务量能够像商品一样,支持形成一个自由市场,那么众包就有存在的土壤了。在商业模式中,把生产和制造过程分解成微任务。但是,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众包的用工形式呢??
第二步,判断是否采用众包模式。众包是否合适,与业务量有很大的关系,当业务比较多元化,单一业务量不稳定或较低,或者工作为组织带来的成效无法衡量时,都可以尝试采用众包模式。用工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业务量增长到一定水平并且保持稳定,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全时工作,那么将众包转换成自营就合适了。届时,计件付费就可以更换成计时计费了,能够保证稳定优质的输出。
第三步,确定要使用众包就往下做,即确定工作模式。包括任务发布方式,领取方式、收集成果的方式。市场上有竞标形式的,有契约形式的;契约形式的又包含抢单和派单的模式。按照这种形式,分配对应的权力和收成即可。
第四步,搭建流程和平台。任务发布、任务领取、成果收集都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实现,规范的流程和信息化工具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可以提成输出产品/服务的标准化品质。例如饿了么,用户端使用饿了么app,可以下单。订单信息通过后台输送到配送订单池中,进行订单分配。同时,app会分节点追踪任务的执行情况。能够使用工具和流程完成的任务,一定会替代人。
第五步,人员招募。 第六步,管理。第七步,成果收集。第八步,项目评估。
众包参与者的成长:从微任务到宏任务
简单地说,就是众包参与者在整个组织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了,最直观的表现是从个人发展到群体任务。
许多平台在最初,为众包参与者定位了复杂的功能,虽然是个人,但是交给一个群体才能完成的任务。给予的平台是可以了,但是结果很难如意。对于众包参与者来说,有一些能力具备的人借此机会就实现了高收入。但这也属个例,微任务平台上众包参与者的收入不会太高,太高并不合理。
只有改变平台的众包模式,众包参与者才有机会成长。
此文完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