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峊[ fù ]古同“阜”。
[名]
1.(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阝。本义:土山)
2.同本义
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说文》
无石曰阜。——《广雅·释丘》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诸象以鼻破阜。——牛肃《纪闻》
又如:阜陵(丘陵);阜陆(高地);阜丘(土山);阜垤(小土丘);土阜(土山)
3.泛指山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又如:阜颠(山顶);阜积(堆积如山)
〈形〉
丰富;富有
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晋· 常璩《华阳国志》
又如:阜财(财富殷盛);阜康(富庶安康);阜货(财货盛多)
高
泛泛淇右,有堂孔阜。—— 元· 虞集《赋卫节妇王妇人》
山阜 [shān fù]释义:泛指山岭,
出自《荀子·赋》,《楚辞·王逸<九思·悯上>》
亦作“ 山峊 ”。土山。泛指山岭。
1、《荀子·赋》:“有物於此,生於山阜,处於室堂。”
2、《楚辞·王逸<九思·悯上>》:“川谷兮渊渊,山峊兮峉峉。” 洪兴祖 补注:“峊即‘阜’字。”
3、《新唐书·西域传下·箇失蜜》:“ 曷逻闍补罗 者,其大四千里,有都城,多山阜,人骁勇。”
4、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七章第三节:“城北部旷阔,多山阜,房屋甚稀。”
5、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家山(袁可立别业),……此后,山阜、八仙亭、山门、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为文化馆展览文物之用。”
6、《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张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观 秣陵山阜,乃叹曰:‘ 钟山 龙蟠, 石头 虎踞,帝王之宅也。’”
二.峊[ niè ]古同“嶭”
[ jié niè ]
1.亦作“ 嶻嶭 ”。 山名。一名 嵯峩山 ,又名 慈峩山 。在今 陕西省 泾阳 、 三原 、 淳化 三县交界处。传说 黄帝 曾铸鼎于此。
《汉书·地理志上》:“ 池阳 , 惠帝 四年置, 巀嶭山 在北。”巀,一本作“ 嶻 ”。 颜师古 注:“ 嶻嶭 ,即今俗呼 嵯峨山 是也。”
汉 扬雄 《长杨赋》:“左 太华 而右 襃斜 ,椓 嶻嶭 而为弋,紆 南山 以为罝。” 唐 陆龟蒙 《和古杉三十韵》:“恐是 夸娥 怒,教临 嶻嶭 衰。”
2.亦作“ 嶻嶭 ”。高峻貌。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九嵕 巀嶭, 南山 峩峩。”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作“嶻嶭”。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嶻嶭,高峻貌也。”
宋 欧阳修 《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诗:“嶻嶭高城 汉水 边,登临谁与共躋攀。”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剑石铭》:“铭曰:鍊质鸿濛,挺锋巀嶭,正一之气,勿壅勿遏。”
嶪嶭[ yè niè ]高耸。
峣嶭(嶢嶭) yáo niè
亦作“嶤嶭”。 高峻。
《文选·左思<魏都赋>》:“抗旗亭之嶤嶭,侈所覜之博大。” 李善 注引 薛综 《西京赋》注:“嶤嶭,高峻之貌。”六臣本作“嶢嶭”。
嶭嶭 [ niè niè ] 高耸貌
宋 王安石 《澶州》诗:“津津北河流,嶭嶭两城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