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
首见于《素问·气府论》,椎骨之最大者也。为督脉腧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可治疗诸虚劳损,又名百劳穴,此穴与脏腑位置关系,距肺脏最近,为此,一切原因引起码陽经疾患,肺经的发热,肺脏虚弱之证均是本穴治疗的范畴。

位于颈部陽位,陽中之陽,向上向外,性主疏散,为督脉与手足三陽之所会,总督全身之陽气,故泻之能启太陽之门,清陽明之理,和少陽之枢,以宣通诸经之陽气,祛邪达表,不仅能解表退热,还能通督镇静,通陽截疟,为治疗外感发热,疟疾以及陽气亢奋所致诸症之常用穴、要穴。
【大杼】
首见《灵枢·海论》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太陽膀胱经的腧穴,骨会穴,杼,即织机上的梭子,脊柱两侧有横突隆起,形似织杼,故称杼骨。因而本穴又名杼骨。

该穴为“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灵桩·背腧》)故名大杼。
具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壮骨强筋之功,为治疗外邪束表所致肺卫表证和与骨有关病证之要穴。
【膏肓】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心下为膏,膈上日肓,穴居心膈之间,为膏脂、肓膜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膏肓。
别名膏肓俞,归属足太陽膀胱经,是治疗多种慢性虚损性疾病之要穴。
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

膏肓位居心膈之间,内应心肺,为心肺气交换之枢纽,故能补肺气、养心血,调和周身之气血。又因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是穴为膏脂肓膜之气转输之处,所以尚能益先天之精,补后天之本,统理全身气血陰津,而为补虚之要穴,治疗五劳七伤,诸虚百损之常用穴。对于体弱虚劳的病人,常作为扶正祛邪,强身健体之主穴,尤其为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蛋白尿之经验效穴。
【神堂】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堂,宫室之义,前为堂,后为室。心藏神,穴居心俞之旁,为心神留住而深居之堂舍,故名神堂。
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功善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居心俞之旁,内应心肺,与心肺之气相通,为心神游行留住之处,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之功,用于治疗心肺之疾,而尤长于治疗心神疾病,作为调理心神的辅助腧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