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觉存在记忆中,不在眼前,却从未走远。
有一幅画面镌刻在脑海中,触手可及,却触摸不到。
有一种躲避生长在身体里,无从刻意,却不敢触及。

今天下午小姑娘舞蹈课接送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舞蹈班的位置比较尴尬,距离虽不算远,却也不是走路可以到达的;临近大路,没有停车位;公交车不能直达,打车略显矫情;电动车是最佳选择。
哎,突然有一种心跳的感觉。多年不骑车,今天为了孩子要试试了。借来的电动车不小,平稳度不错,掌控起来不易。起步的瞬间,紧张感满满。在院里熟悉了会,出发了。见人就停、见车就躲、急刹急停,惹来姑娘的不满:“妈妈,你到底会不会骑车啊?”实话实说:“妈妈六岁的时候就会骑车了,多年不骑,有些生疏,希望你能见谅!”通情达理的小姑娘,反倒鼓励起我来。
颤颤巍巍的一路,感谢路途不远,停车的困难被看车阿姨看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解除了尴尬。
坐在休息厅等上课的时间,思绪越飘越远。
小时候和弟弟学骑车的画面就在眼前。小学操场上,晒麦子的谷场,还有路灯下的马路。貌似那个时候骑车是一种游戏,没有人会不喜欢,晚饭后在路灯下比赛,我也是很厉害的。
一个大雨过后的晚饭前,妈妈让我去街上买馒头,本来走路就挺近的,为了逞能,骑着车去了。大概7岁的样子,只知道骑稳就好,自己怎么方便就怎么骑。返回的途中和一个迎面骑来的自行车相撞,不知所然地翻到在地,馒头也掉进了水坑。我吓得抱着泡水的馒头哭了起来,听不见周围的人在说什么,推着车灰溜溜的回家去,因为没听话走路去,又把馒头搞砸了,被爸爸吵了一顿。
这是一个想要抹去的画面。

属于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在12岁生日时,干妈妈送的,粉色的,中号车,很适合我。

第一辆电动车,妈妈选的,2007年即将大学毕业,要开始实习了,妈妈特意帮我选的。用妈妈的话说,整个电动车市场找不到第二辆脚蹬是小花形状的。的确,一辆粉红色的,超级可爱,符合我当时的眼光。骑车上班的路途不算美好,每天刮得脏兮兮,还要小心翼翼。在长江路大学路口交叉口等红绿灯的时候,被一辆拐弯的三轮摩托,奇怪的带倒了。没有受伤,却也惊吓不小。
后来,在一个醒来的早晨,车子不见……

班还要上,车子还要骑。第二次选车是我和妈妈一起去的,给予上一辆车的骑行经验,这次我选择了一辆白色摩托车型的,比自行车型的更稳当。这样的心理安慰,感觉比以前骑车的信心足了些。
早出晚归,冬夏无样。骑车在路上是一种磨练。
九月份开学时光,烈日依旧炙烤,中午时分更是恶意浓浓。作为班主任收齐学费要存入指定银行,利用中午的时间骑车带邻班的班主任一起去存钱,还开心的吃了碗麻辣烫。返回的路上经过高寨菜市场,人车杂乱,本来就小心翼翼的我,更是步步谨慎。越是小心越是不灵活,前方的载人三轮摩托车在路中间突然停下,来不及躲闪,撞了上去。这次没那么幸运,连车带人都摔得不轻。三轮车扬长而去,留下我和同事瘫坐在炽热的马路上,车子的后视镜磕掉了,几处壳也破损一地。不知所措的疼惜着浑身的擦伤,那个火辣辣的烧灼感,特别无能为力,左右不是。围观的群众不少,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始终没人伸手把我们拉起来。经过短暂的调整,我们将扶着站了起来,我扔掉了撞坏的鞋子,骑上车子,送我们两人去了医院。现在想来还挺佩服自己的勇敢与坚强。

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天生不适合骑车。自此开始淡出了骑车的行列。后来,但凡能走路的绝对不骑车,但凡有公交的绝对不骑车,但凡方便打车的,绝对不骑车。就这样,我告别了三年的骑车经历。
再后来,我甚至忘记了自己会骑车。

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突然觉得自己太矫情,路上的车子千千万,每天的事故也不计其数,发生在我身上是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这样的经历像是因为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
人都习惯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在我世界里骑车是最危险的动作之一,对骑车的排斥感与恐惧感,剥夺了车子存在的价值。
看着路上川流不息的车子,有一种误读的感觉,车子在人的生活中虽不是举足轻重,但也是不可或缺。共享单车救急于行人的匆匆,三轮车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电动车更是成年人必备的交通工具。各类外卖骑手,更是把电动车当作谋生的工具。

虽然,我依然不喜欢骑车,但是祝福每一位在路上的骑行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