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04天早安问候。
很多出生于60后、70后、80后的家长非常感慨:
“现在这个时代,当父母真是太难了!”
“又要照顾老人,又要养育孩子,工作压力大,孩子的教育压力也大!”
“上有老,下有小不说,关键是现在的孩子很不好管,动不动就跟我们吵架,动不动就抑郁了!”
为什么现在当父母就那么难呢?!
第一,很多父母适应了国内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可思想、认知、尤其是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前。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数字星球”时代,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有很多是互联网时代和电子产品的产物。如果亲子之间在讨论某个话题时,父母总是抱着“我们以前如何如何”的态度,甚至以此评论、否定孩子的观点的话,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理解、不满。
两代人成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一定的代沟和观念冲突是正常的。可如果父母希望教育孩子时更顺利,亲子关系更融洽,就要有意识地与时俱进,了解、理解当下孩子们的想法,别总停留在过去的思想和观念中。
第二,现在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实现了物质满足,甚至是物质过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会特别在意精神上的满足,但很多父母对此缺乏意识。
很多父母的成长时期是物质匮乏的,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仍停留在“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
所以,他们会甘愿在外工作、打拼,自己省吃俭用,希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理解、情感关注”的心理需求,也很容易因为在外打拼而错过了孩子渴望得到父母陪伴、关爱的宝贵阶段。
即使有的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但主要关注的也是孩子的起居生活、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对被理解、被尊重的精神诉求,不知道“同理心”是何物,更不知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甚至可能会指责孩子为什么“还不知足”,“吃饱了撑的”,亲子关系就很容易出现裂痕,孩子内心排斥父母,越来越不愿听父母的引导。
第三,现在的孩子很小就接触到互联网,接触面非常广,如果父母不与时俱进,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会大大下降。
然需要依靠父母,但父母在他们心中的权威性大大下降,不再说啥就是啥,而是只要他们觉得父母说得不对、做得不对,就会有意识反驳、反抗。
而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忤逆、叛逆,不听话,父母还在盲目信奉“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所以就开始批评孩子。孩子更加觉得父母不讲理,反抗得更加激烈,进而引发亲子冲突。
这可能又会招致父母更强烈的打压,比如看到孩子沉迷手机就把手机抢过来、甚至摔坏,亲子关系急剧恶化。
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当孩子对父母的抵触达到一定程度时,哪怕父母有时的言行举止是对的,孩子也很容易从负面角度解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就表现为很多父母所感受到的“现在孩子很难教,很倔,怎么讲都不听”。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孩子在父母面前容易烦躁、暴怒,这极有可能是其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的“激越状态”,是精神心理症状,而不是父母以为的叛逆。
所以,经济和信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水平上的飞跃,但也给父母们带来了家庭教育挑战。
有很多人对幼儿的记忆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孩子两、三岁前记忆早就没有了,因此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注意教育方式和自己的言行举止,认为“孩子那么小,懂个啥”。
但实际上,如果孩子在2、3岁,甚至出生不久后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些病理性记忆会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如果后续再叠加了其它心理创伤,这些幼儿、婴儿时期的创伤记忆就很有可能成为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病根”。
所以,父母要突破旧观念,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别一味抱怨当父母很难,而要尽快调整家庭教育观念,让“科学家庭教育”真正“科学”,使亲子关系变得真正融洽。
第一,父母要从原生家庭的角度,觉察自己的性格弱点和短板,意识到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并用实际行动持续改变。
其实很多脾气比较暴躁、容易批评、打骂孩子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自身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也是时代的“幸存者”。
他们的成长时期也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长大后性格比较偏执,又或者容易追求完美,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厉。父母要有意识地觉察到自身存在这些问题,虽然不用过分自责,但要有意识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第二,父母和孩子交流时放下身段,不要再持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长面孔”,尤其要学会良性沟通三步曲——先对孩子共情、倾听,然后在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积极引导。
第三,父母不能仅靠自身的成长经验来教育孩子,而要掌握一个人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
第四,希望父母们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其实不是付出,而是一种投资。
如果“投资人”希望这个“投资”能带来良性的回报,比如亲子和谐、家庭美满、孩子健康成长甚至成人成才,那就要注重科学地投资、科学地付出。
很多父母往孩子身上投入了很多金钱、要求、期待,甚至希望用物质的诱惑,或者强硬的手段使孩子按照父母的设想长大。他们确实是付出了,而且心力交瘁,但最后获得的并不是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是一段糟糕的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花时间和精力,学习真正科学的家庭方式,精准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这是非常值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