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说不造车了,然后大部分人说江郎才尽了。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到“自知之明、及时止损”的公众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和生活差不多。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因为接触到某个人、某个物从而对某个面发生强烈的了解欲望,然后出现井喷式的成长。随着对某个面了解得越来越多,渐渐地因为饱和到达瓶颈而升出无力感,无力感渐渐地让人变得不自信起来,渐渐地丧失了对更高的位置欲望。放弃,又舍不得这么长时间的投入。前进,又找不到方向。
许多人都说造车,许多人都说有造车的条件。随后,许多人说科技会走进日常,许多人说科技会解放人类。可是,科技的基础是什么?是人。科技是人的产物,人又如何能够让自己创造出来的产物全方位取代自己呢?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是因为有了思想,若机器有也有了思想,又怎么可能让人操控呢?就像苹果的泰坦计划那样,若技术不能全面掌控,又如何保证自己的唯一不可取代的地位呢?若像某些那样只想着进行整合拼凑,又怎么可能成为巨人?
回到问题的本身。车的本质目的是出行、便捷出行,任何东西首要考虑的是时间成本和边际成本。电车,只适合短距离出行,谁也不可会在三个小时旅途去白白浪费一个小时的时间,从“二八”定律来讲,那些娱乐性为目的追求的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独特性,然当下的科技还远远不能支撑这种独特性。从使用成本来说,电车确实比油车低。可是,使用成本和使用效率相比,在大部分人眼中效率往往比成本更在意。
从此处字面意思上来讲,或许会觉得太早,难免生出放松的感慨。就像苹果的泰坦计划那样,若没有了对远方的模糊印象又如何到达远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