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个我,多个我
我想我们都有多重人格吧
我们在各自的舞台上,兜兜转转,扮演着形色各异的角色,有时候头脑清醒,有时候却将角色与自我混淆,变成了多重人格的“我”。
最近看了张一山演的《柒个我》,作为张一山迷妹的我,不讨论里面演员的演技。
我在思考患有多重人格的故事里的人物,是否和你我也一样。
我清醒了,我麻木了,我又清醒了,我又恍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此反反复复。
你认为的“我”,很可能不是我,我自己认为的“我”,也可能不是真“我”。
记得之前我们老师在新闻心理和传播学上提到过“本我”、“自我”、“超我”、“他我”、“明意识”、“潜意识”,恍恍惚惚红红火火,所以哪个“我”,到底才是真的我。
1.你我的秘密花园
之前在一本类似于心理的书上看到过一句话,一直存在我的备忘录里,它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园。我们守口如瓶,我们学会遗忘伤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记忆,却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是连我们自己也渐渐难以了解的世界。”
你说你忘了很多东西,但是偶尔一个人,一个画面,一个背影,甚至一种气味,都将你拉回到从前,那里那些你逃避的、向往的、期待的种种,你好像触手可及,确又像玻璃一样,将你紧紧隔开。
通过这扇玻璃,你看到无数个自己,丑陋的、怯懦的、勇敢的、固执的,你把这无数个自己困在你的秘密花园里,深怕被别人察觉。但是你敢确定,当你遇见与之前相似的情境之后,你的无数个“我”中,哪一个“我”最先蹦出来,面对一切。
我们的感情受挫时,我们都说“交给时间和新欢吧”,是啊,岁月是一种良药,它的独到魅力,把我们一些痛到无法呼吸的事情,最后也磨灭地不痛不痒。但是岁月可以埋藏真相,促使我们短暂的遗忘美好与伤痛,却很难真正磨灭潜意识里那些模糊的影像。
例如《柒个我》中沈亦臻在人格交换时,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些若隐若现的记忆碎片,决定着他会被哪一种人格主宰。那些可能就是和我们一样,想要牢牢锁在秘密花园里的不愿想起或者无法承受的种种。
2.自欺欺人
我是一个经常做梦的人,千奇百怪,无法解释,能记得全的梦,全是大片,所以我就去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读了很久,想给我的每一个梦找个答案。说实话,这本书真的很难读下去。
梦真的是相反的吗?
弗洛伊德说,梦是欲望的满足。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希望的得不到满足,就寄托于潜意识里的那个“我”,来自欺欺人,我知足,所以我常乐。那么偶尔一个与你现实生活截然相反的梦,可能就是你潜意识里的那个“我”所希望的吧。
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你我的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它很活跃,所以可能就有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样的说法。
所以当“我”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其他无数个“我”就开始主导自己。
你躺在宿舍的时候,你耳边就有很多个“我”在互相交谈:“少年起来学习”,“不行,我被床封印了”,看评论节目时,“他们这个说法不对吧”,“哎,他这样说好像是对的”,“我是被我自己说服了吗?”吃好吃的时,“我不能吃了,我肚子快炸了”“我要少吃一点,我要减肥,这样男神才会看我一眼”,“可是真的好好吃啊”,“那我再吃一口好了。”自我暗示,自我安慰,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3.我和无数个“我”
你的一些行为,有多少与你外在的性格截然相反?有多少是你自己或者他人无法理解的?有多少是你喜欢的却不敢做的或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做的?有多少是你小心翼翼掩藏着不愿被人看见、也不愿被自己看见的?还有多少,潜藏在你的潜意识中,你不自知的?
我喜欢安于现状,安之若素,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我觉得这样很安全。
每一个“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都对“我”和别人撒过不同程度的谎,所以哪一个“我”,才最真实。
这些“我”,如《柒个我》里沈亦臻的七个人格一样,可以霸道、自由、忧郁、有担当,也可以少女、幼稚、卑微,这些都是我性格里的一部分,只是会在特定的时间里被无限放大而已。
所以我想这不同的“我”才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我”,因为我的心情、我的经历、我的眼界、我所扮演的角色,养育出了不同人格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