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读潘新和先生的书总会产生一种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的感觉。本书梳理了四位语文教育大家的主要思想,既有对于每位先生学术个性和独创性的介绍和肯定,又有关于其局限性的批评:可以说非常真诚,推心置腹。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文献综述写作的范例。还读过潘新和先生的《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从写作教育历史的角度来作梳理大师的写作教育思想。《语文:表现与存在》从“人学”的高度来思考和建构现代语文学。
我读这本书是带着一种重温的心态读的。不过,还是有所收获。因为潘新和先生的综述不仅仅是简单的复述,还是一种建构,其批评,也是一种立中之破,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不过,对于其中朱光潜先生的写作四境说,我还是有一些腹诽的。疵境、熟境、醇境和化境,不过是一种阶段化的熟练,与俞平伯先生的写作四境比较,似乎有一些不够。
俞平伯先生在《古槐梦遇》中写到:“文章之境有四焉。何谓四境?明清厚远。明斯清,清斯厚,厚斯远矣。再问,曰辞达谓之明,意纯谓之清,意胜辞曰厚,韵胜意曰远。见于何书?三问,不答。”
你喜欢哪一位先生的观点?我觉得两者结合,或许更加有意思。写诗词文章,先求其明白,不明白,就有瑕疵,当然,不仅仅是词句的,还有立意的,所以要求纯。这是一个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所以,古槐说,求纯。或许,只有纯的,才能够醇。然后才能够引入入胜,才能够化,才能够与天地参,与日月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