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投资的零散聊天内容整理下当作业。
当企业业绩说明会或者年报的时候,如果有提及这么几个关键词,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个是二次创业,一个是改革,一个是艰难,一个是活下去。
这些关键字眼都是意味着公司开始困境,作为投资者,其实应该大难临头头各自飞!我们来这个资本市场是为了赚钱,不是来扶贫的。
平安总经理:很艰难;
万科董事长:活下去;
改革的就不说了,基本上很多公司会有。
这就代表行业陷入困境,公司或行业的高速增长期已过,面临停滞。
上面是片片群友的总结,我觉得说的有道理,投资其实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公式,出现这种字眼不一定绝对要卖出,但一定要引起警惕了。
资本市场从没有固定赚钱模式,白毛黑猫能抓住老鼠都是好猫,能赚到钱都是好方法,但关键是要清楚自己,可以靠什么方法赚钱。
比如近期有人,把二级市场当一级市场在做,自己大量买产品,甚至天天发帖,所有线下活动都参与,今天这里明天哪里到处跑。
很多人都觉得这投资弄的都像传销,我开始也这么看这帮人,还好我没有怎么在公开场合去表态,小范围说说。我觉得可以观察人家这种投资方法可行不可行,不要在公开场合去表态说人家搞传销,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还得罪人,没有必要。
本人来说肯定不参与这种投资,做投资不是搞实业,如果还要帮着自己投资的公司,去做那么多事,钱又少的可怜,大可不必了,做投资的本质就是搭顺风车的,如果这么做不如自己创业了。但我们可以观察,钱多公司小的情况下,这么做会不会真的起到助推的作用?
当成一个案例去观察完全可以的,不用早早表态把话说死的,但个人觉得大部分人是要当炮灰的,资本市场是要靠资本推动,一帮小散户很难成气候的,过去的情况是一个公司散户越多,股价越是起不来,一个公司越涨股东人数是不断下降的。
天天在股吧到处宣传,把散户一个一个忽悠上车买产品,一个上市公司,如果只靠几个炒股的买产品真的能买的起来?这不是伪需求吗?公司真正的消费者,应该是无论有没有这个公司的股票,一样需要这个产品,只有这样公司业绩才可持续。
很早之前买了一点体验仓千禾,果断买了一瓶千禾酱油,后来卖出了这个股票,再买酱油还是买回了海天,后面就再也不关注千禾了。
近期在吃汤臣倍健的益生菌,我还在观察,到底有没有用?如果真有效果,他们家很多产品我都有兴趣,后续会继续体验,我现在并没有买它的股票,但如果产品在我这里都过关,股票我肯定会配点仓的,这就是真需求。
关于投资市面上一大推课程和书,其实围绕着自己日常接触的东西,再看下整个行业目前处在什么阶段,很容易找到投资公司的,用常识真的就可以做投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