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思考分享心理
这可能是你决策时最难跨越的思维陷阱

这可能是你决策时最难跨越的思维陷阱

作者: 刘振坤Pierce | 来源:发表于2017-12-13 21:18 被阅读39次

    现在大部分人基本都有去淘宝或者京东买东西的经历,也肯定会有买到自己不满意的产品的经历,当我们买到了一个比店家图片上看上去相差很大的产品,又因为这东西没多少钱或者嫌麻烦懒的退货时,这个买了有用不上的商品其实可以认为就是我们在这件事上的沉没成本。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所谓的沉没成本(Sunk Cost)其实就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沉没成本可以说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一份不能退换的电影票、一份已经接收的快餐、一个错误的职业选择所消耗的时间、一段不成功恋情所消耗时间和金钱等等。我甚至觉得上面出自维基百科的定义中这个“不可回收”其实过于狭义,因为那确实麻烦,即使可以回收了浪费我们的时间也会被称为它的沉没成本之一。

    而且沉默成本通常不仅仅限于电影票、快餐这些事物的整体,有时它会蕴含于价格之中。比如你几年前买了一个iPhone6手机,现在出iPhone8了,你想把旧的买了换个新的,当时买iPhone6和现在的差价其实也算是沉没成本。

    既然现在大家知道了沉没成本,那么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

    我们还拿网购距离,如果我们买到一件特别不满意的衣服,一般人会采取两种做法:

    1、硬着头皮穿出去,既然钱已经花了,就不能让它白花了;

    2、不穿了,直接放到衣柜里面或者干脆扔了。

    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实你买这件衣服所付出的钱都肯定回不来了。如果你继续穿出去,那么这件衣服对你形象的损耗以及情绪的影响都会成为新的成本,附加在你一开始买衣服这件事的沉没成本之中,也就是说你越错越严重;而当你及时止损,不再穿这件衣服时,那么这件事所产生的沉没成本就会到此为止,不再增加。

    所以,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的问题。

    可是话虽简单,人们真正在身临其境时,人们却很难理性面对。给大家举个极端的例子你就理解了,几乎每个败光身家的赌徒,他们都想通过不断的去赌博或者下更大的赌注去赢回自己之前的损失,即使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不断被告知过无数次赌博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也就是说所谓的理性在不涉及损失或者损失数目较小时(这里的大小因人而异)是容易形成的,而当损失较大时,人们往往就很容易失去理性,而过分在意已经成为现实或者很难改变现状的沉没成本。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将人们的上面的心理称之为损失厌恶,即人们失去10美元所产生的失落感往往等同于获得20美元的满足感。也就是说,相对与获得,人们对损失的情况更加敏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

    正是因为损失厌恶心理的存在,使得人们往往在决策中会在不知不觉就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比如去玩抓娃娃机,原本计划玩10次,抓不到拉倒,可是真的玩10次没抓到,就会想既然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不抓到一个不就相当于都打水漂了么?于是就会有了之后的20次、30次......

    爪娃娃可能是个小例子,损失也毕竟有限,重要的是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要明白通过刻意的训练去练就自己在决策时摆脱被沉没成本干扰的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之前做错了,并且继续做下去不会产生好转,只会产生更多的沉默成本,那么我们就应该当机立断,果断止损,不要一错再错,损失更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热心观众元元:写的很好,不禁让我想起了得到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都是如此翔实生动的例子,让我切实的重温了沉没成本的概念。比大学学学得深刻多了的。是的,认清沉没成本,还要认识到沉没成本,其实就不算成本了,要懂得果断的舍弃,有可能是一段不美满的爱情,也有可能是一个,不喜欢的工作。该割舍的时候,他们都不该是我们牵绊的锁链。

      本文标题:这可能是你决策时最难跨越的思维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oz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