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修养的次第

修养的次第

作者: 春风小雅 | 来源:发表于2021-04-17 07:02 被阅读0次

          修养二字,说与做都实则不易。人们常常容易记起《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往往却忽略了其正心、意诚、致知、格物。可知,前四为修,后四为养。涵养之正,参正以修。易经《蒙》卦说:蒙以养正。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可见养心、养意之功甚弘。

        《 论语》里修养的境界为君子,但其根基却在正心。论语中记载夫子绝四其意在此。夫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意、必、固、我,便是心力之源,不可不戒慎之。朱子解释说:绝,无之尽者;毋,无;意,私意;必,期必;固,执滞;我,私己。朱子说: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盖意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无穷。

          理学导师程子说: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程子弟子杨时说: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气学大家张子也说: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天地为浩然之气。朱子语类里也讲:意,私意之发。必,在事先;固,在事后。我,私意成就。四者相因如循环。又无"意、必、固、我"而凝然中立者,中也。近代大儒钱穆先生说:夫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世立行之态度,而能直探其心以为说。非其知足以知圣人,而又经长期之详审而默识者,不易知。夫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意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先人之述备矣,圣人之心可见矣。窃以为凡欲,私意一但起来,期望预期一定,固执停滞而不化,而成为自己的。此四个字:意、必、固、我,都是唯心境界,万事由心起。

          此心者欲也,不可不小心翼翼。一旦着落在此便翻落一端。释家所谓的基本烦恼也源于此,因欲而来。故而释迦修行的密码就是无我。毋我即需破执(毋固),见果而知因,更应非必,没有预期,把握当下,因此不起私意。不着相,不思源,不望远,融入当下。非想非所想,非想无梦时。中立而观,融入时空,静默澄清。无欲则刚,刚则坚毅,禅定境界之功夫。外不着相谓禅,内心不乱谓定。

          由此看来夫子之绝四,便是个人修养到了圣人的境地。绝,不是禁止,而是无之尽。无还有尽头么?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也说:有之为利,无之为用,人们只知有之为利,不知无之为用。有和无之间功效不一,有欲和无欲,境界分明,层次清晰,有在物质可见,无在精神可修。有欲在可欲,可谓之善。无欲在无我,无谓之空,空则大有。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释家说:空可容万相,诸行无常,缘起而为因,无缘便无起,无起而无果。缘起缘灭其性空,非起非灭即中。以中观空,万物为我,我为万物,夫子说:无可无不可。此为心物一元。      元亨利贞,意必固我。意者元也,毋意不起元。因不起所以无果,故而无我。诸法无我,这不也是世界的本原么?如此看来,三教归一,殊途同归。夫子之至圣,名至实归。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者,近圣人,成释迦,为真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物流通,云行雨施,三教之源,莫过于心。养心修正,可近浩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养的次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qu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