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你在电影院看完一部电影,感觉很好,可仔细一琢磨,却又说不出电影到底好在哪儿;
你通宵达旦地读完一本畅销小说,感觉名不副实,甚至可以说是垃圾,想痛批两句,可又不知从何说起;
你积累了大量的读书观影经验,并开始尝试着自己写点故事,信心满满地就要敲到一万字,忽然开始怀疑自己:我写得好不好?是不是很垃圾?如果全是垃圾,我该怎么办?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你有过上面这些经历,说明你还处于“看热闹”的层次,说明你没有真正看懂这部电影或者这本书。
你想评论电影,却感觉无话可说;你想写作,却感觉文思枯竭;你会被不入流的影评蒙蔽,也无法痛快淋漓地批评过度营销的烂书。
或许你会说,观影和阅读都是一种个人体验,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嘛!我不想当评论家,也不当想作家,为什么一定要看懂?
话虽这么说,可如果看不懂,你观影和阅读时的个人体验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没法体验。
比如,电影《教父》最后一个镜头,当迈克•科里昂接受手下的效忠成为新教父时,他的妻子凯在门外遥望。这个影史上的经典镜头,想表达什么?
比如,电影《人民的名义》中,“小官巨贪”赵德汉的人物形象为何如此生动?
再说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一部电影,叫《温柔的怜悯》。这个看似平淡如水的小镇故事,却获得影评家的高分,这又是为什么?
不能看懂电影和小说,你没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看懂电影,读懂小说呢?必须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理解电影和小说的内核:故事。
本周我们共读的这本书《故事》,能很好地帮我们做到这一点。
2
《故事》的作者叫罗伯特·麦基。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一定知道电影《指环王》,而《指环王》的导演兼编剧彼得·杰克逊,正是麦基的学生。
作为“编剧教练”的麦基,本人不太出名,却教出了无数声名显赫的学生。他的学生拿奖拿到手软,知名奖项就包括35次奥斯卡奖,170次艾美奖,26次美国导演工会奖。
电影界以外,麦基的学生还有小说家,比如推理小说大师迈克尔·康奈利。
所以,麦基被称为“上师们的上师”,在写故事的人中地位崇高。2016年,他曾来中国办班,仅仅四天的课程,学费就要近万元。
《故事》的最初版本,就是由麦基的讲座汇集而成的。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超过二十年,但影响力居高不下,是公认的“编剧圣经”。
在这本书中,麦基清晰地阐述了故事的原理,并通过300多部电影,深入剖析了价值冲突、人物真相、故事材质、故事要义等核心概念,并教给我们塑造人物,处理对白,让故事从头到尾引入入胜的技巧。
这些术语听起来很陌生,这书是不是很难懂啊?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故事就是生活的比喻。”生活经验是创作故事的源泉,也是解谜故事的钥匙。你只要懂生活,就能懂故事。
所以,放轻松,弄懂故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
3
本周,我们将从以下4个主题点,共读罗伯特·麦基的《故事》。
我们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来深入理解这本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共读的版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的版本,蓝色书皮的。
第1个主题点:
不懂价值冲突?你看的都是假电影
(第一章和第二章,3页到67页,以及第9章的一部分,240页到243页)
第2个主题点:
不揭开人物面具,你不知道他是天使还是魔鬼
(第三章到第六章,70页到148页)
第3个主题点:
是什么让我们中了故事的毒?
(第七章,151页到204页)
第4个主题点:
一句话,让你看透所有故事
(第八章到第十九章,205页到486页)
读完《故事》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故事抽象于生活,萃取其精华,但故事从来不脱离生活,两者纠葛缠绕,相生相成。
生活的经验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比如你有被老师体罚的经历,你就会更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孩子们。
反之,故事的真谛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看懂了《温柔的怜悯》,我们就能学会“爱”的另一种方式:当亲人在生活的苦难中挣扎时,他需要的,也许不是我们大声的劝诫和盲目的插手,而是沉默的信任和温柔的关怀。
生活和故事,本就是人生的一体两面。
本文首发有书智库共读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