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往往有高潮有低谷,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如此。假如一个帝国从辉煌的巅峰,突然遭遇挫折,这个帝国如何重新崛起就是个大难题。美国独立之后,世界格局改变,英帝国就曾经历过类似的过程。用英国政治家坎宁的话说,“新世界的出现是为了重塑旧世界的平衡”。
经历了第一英帝国的解体和美国独立之后,英国的确进入低谷。但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到了二战之前,又重新回到让世界瞩目的位置。专注于英美历史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重铸大英帝国》这本书里,讲述了英国在1784到1939年间走过的重新崛起的历程。
低谷中的英国要适应世界的变化,进入新阶段。在重新寻找平衡的过程中,英国也在一步步的摸索。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由民主思想的增长。自由民主思想同样深植于美国文化中,追根溯源,其受英国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英国,自由思想的增长几乎伴随着重铸帝国的每一个重要步伐。
正如作者所说,英国很早就注重民意,“都铎王朝深谙其道,乔治三世觉察于心”。在改革之前,议会中的上议员就“不再能够永远地抗拒人民表达的意愿”。为了缓解国内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失业压力,英国通过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法案》,而这些法案恰恰促进了民主在英国的成长。当然,这些改革方案,在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的方方面面都有成就。
《1832年改革法案》推出的十英镑户主资格的规定,让中产阶级的大部分人拥有了选举权。第二部《改革法案》又把选举权扩展到了大部分城镇工人和商贸从业者群体,但这时候农村人口还没有受到重视。了不起的《1884年改革法案》,让几乎每个家庭的男户主都取得了投票权,甚至包括一些农场工人。这时候,英国已经形成了比欧洲大陆国家更领先的民主制度。
维多利亚女王无疑是成功的,她不仅让王权成为帝国体系的拱顶石,也让王权成为帝国的一种象征。虽然比起先辈国王们,她的权限受到宪法的诸多限制,但她依然很恰当地在权限范围内对国家大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十九世纪晚期欧洲发起了一股帝国热。在英国,一种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在增长,王权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富于诗意的象征。
英国并不是通过严密、宏伟的扩张计划、一步一步顺利地重新崛起的。它的重新发展和扩张过程,多少带着些随意性。
一系列《改革法案》深刻影响了英国的民主进程,但是,制定法案的人其实并非出于远见卓识、预见到这种非凡的结果。相较而言,英国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殖民扩张,更显得随意或者说偶然,英国也没有考虑它们的未来。那时候,“帝国属地被大多数人认为无足轻重”。
英国形成了一套新帝国理论,主张要让属地获得更广泛的地方自治和经济增长,还认为英国应当充当它们的监护人和托管人。然而,英国的实际做法却南辕北辙。
在这方面,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表达方式,还是很帝国视角的,对一些问题的叙述会避重就轻,有意地美化英帝国的形象。比如说关于各个殖民地,作者会谨慎地选择“看护”来描述,并且突出英国给殖民地带来的好处,不提对殖民地的剥削行为。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在二战之前,这种论调在当时或许被认为理所当然,但在今天看来却很怪。
2018.12.26雾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