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例说“色空不二”

例说“色空不二”

作者: 一叶清凉 | 来源:发表于2018-04-20 12:51 被阅读450次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现在很流行的一段经文,简称《心经》,是从《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很好地概括了般若经的特色,算是《大般若经》的一则简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著名的经文即出自《心经》,曾被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广泛引用,但它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呢?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先说“色不异空”,比如一支短铅笔和一根长铅笔放在一起,我们才能说短铅笔“短”或者说长铅笔“长”,拿掉短铅笔,这时你就不能说剩下的这支铅笔“长”,因为没放在台面上的铅笔中间,必定还有比之更长的铅笔呢!同理,你也不能说这支铅笔“短”,这是拿掉短铅笔的情况,拿掉长铅笔的情况也一样——离开了参照比较的对象,对一个单独的对象说“长”道“短”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也是不可理解的。

    再举抽象一点的例子,比如形容时间概念的“昼”和“夜”,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概念,另一个概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得不可理解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善与恶、美与丑、穷与富、动与静……我们对事物特征的普遍认识,莫不是用成对的概念去形容,而且大都是非此即彼的——“不善”就是“恶”,“不丑”就是“美”……以此类推,这种概念习惯(经验)一旦形成,在意识中通常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不自觉地完成的,很不容易被发现。

    以上举的例子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最难理解的就是“色不异空”和“空不异色”这两个短句(不是词组),因为它们是对事相的高度抽象概括并高度哲学化了的两个句子。

    首先要理解“色”这个佛教术语,佛教的很多经论对其作过很全面准确的解释,大体相当于现代哲学概念中的“物质”一词(本文为了方便理解,直接就用“物质”一词来代替“色”这个术语。)

    其次要理解“空”这个字。通常我们说的“杯子空了”,是说杯子里没有别的东西,事实上杯子里还有空气——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物质包围着,很难想象这种状态,即便是物理实验所谓的“真空”环境,也是充满了物质的!“色不异空”里的“空”指的是“没有一切物质”,是“色”的对立面,“色”和“空”犹如一对反义词。“色”与“空”的关系,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就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或者说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

    从字面上理解了“色”与“空”这两个术语,再回头来看“色不异空”这个短句。“异”是“离”,在古代,“异”就是“离”,“离”就是“异”,是“同……保持距离,以示区别”的意思,所以“不异”就是“离不开”、“彼此依赖”的意思,现在我们把离婚叫做“离异”, 算是同义复用。那么合起来,“色不异空”就是“物质离不开非物质”或者“存在离不开不存在”,两个事物“彼此依赖”就意味着两者是同属于一个事物(夫妻之间“不离不异”是对同心同德的美好期许,也有合二为一、共同进退的意思),二者共同构成了“事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很像一个硬币的正面和反面,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属于这个硬币,而且离开了正面就无所谓的反面,反过来也一样。

    上面只是从字义上理解了“色”和“空”的关系是“彼此依赖”,还谈不上“悟解”——懂得其中的含义并接受这种观念。要理解“色不异空”,要结合实际的例子来进行归纳推理才能理解。比如我们面前有一棵树,这树就是“物质”,就是“存在”,根据上面所举的铅笔长短的实例所体现的道理——因为“不长”(短)所以才能说“长”,同理,我们形容这棵树是“物质”或者是“存在”,乃是因为这棵树“非物质”或者“非存在”!听起来是有点自相矛盾,事实上,我们在看到这棵树并开始描述之前,意识里就已经习惯性地假设了一个前提:这棵树的“非物质”或者“不存在”状态,正因为有了这个假设的前提,我们说这棵树“物质”或者“存在”才是有意义的,这叫“色因空有”;反之,我们在同一位置没有看到一棵树,我们就说“这里没有一棵树”,因为我们在意识里预先假设了“这里(应该)有一棵树”,这叫“空因色显”。同理,我们说“某处什么都没有”,其实我们的在意识里原先假设了“某处什么都有”,所以我们才能说“某处什么都没有”。唯识论师说宇宙万物“唯识所现”,就是单单从心理的认识过程来解释事相的,不能说全无道理,和纯粹的唯物主义一样,都说对了一半。

    回到“树”的例子,拿掉“树”这个具体的事物,得到一个抽象的而又普遍的概念:“我们所说的‘存在’,乃是因为我们假设了‘不存在’作为参照的前提,因此我们才能说‘存在’!”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所要表达的含义,这是在有人的意识作用的情况下来描述事相的,也就是我们通常的认知模式“俗谛”——先有假设,然后表达!

    再想一下硬币的正反两面,正面不存在,反面也就没有,整个硬币也就没有,反之,存在一个硬币正面,必然存在一个硬币的反面,两者合和成了一个硬币。看出来没有,硬币正面和反面是共同进退、一起出现一起消失的(俱生俱灭),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全靠人们事先的描述性定义,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描述性定义,那么正面和反面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正面也可以是反面,反面也可以使正面,全看人们怎么称呼,抛开人的施设(假设)作用,就事物本身来说,反面也是正面,正面也是反面。“色”和“空”相当于是是描述事相(事物真实相状)的正反两个方面,和硬币的情况一样,故而经文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在没有人为的因素的情况下来描述事相的,也就是达到意识层面“无我”境界之后的认知模式“真谛”——没有假设,不可表达!

    “无我”是佛教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各宗各派都务必要共同提倡的,否则就算不上是佛教了!这里的“我”不是指人的身体,人的身体算是“内法尘”,是属于“法”的部分!“无我”的“我”概括的是人的所有精神意识活动,不是具体的,它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佛教也将这一切精神意识活动统称分为“受”、“想”、“行”、“识”四个部分,或者总称为“心法”,加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色法”,就构成了宇宙万有的五个方面——“五蕴”。“蕴”是聚的意思,因为此五者中的每一种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所谓因缘,指的是促成事物发生或生成的一切条件。“五蕴”以有情为中心囊括了宇宙的一切现象,这就是“诸法”——所有一切法。《金刚经》的里面有一句这样总结道:“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理解了上面“色空不二”的真义,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佛陀说一切法,乃是因为假设了不存在(非)一切法,所以才能说一切法。”

    “空即是色”之后接着的经文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相当于说:“同理可证,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也就是说,精神领域的所有概念也同“空”的概念相互依赖、不能独存、没有分别,也就是说,不单是物质存在方面存在人为施设的情况,就连精神方面也存在人为施设的情况,要真正追究起来,都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属性特征的。

    没有了人的意识来搅场,那么宇宙万物(法)究竟存不存在呢?佛教的回答是:都不存在!因为“我”和“法”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和我们上面所说的一样,相当于一个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我”都没有了,“法”自然也就谈不上存在了,存不存在自然也就没有意义了!佛教对这种认知的境界有专门的称呼:“人法两空”或者“一切毕竟空”!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头说的“五蕴皆空”!

    可能我们都发现了,事情已经开始变得玄乎起来,我越说越觉得把事情说复杂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涉及了真相的问题,我们的意识进行的推理过程,不过是用意识的论据来证明意识的观点而已,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这些话的意思,不是要我们去证明,因为我们认知的境界不够,根本无法通过意识思维来求得证明,佛陀只是想告诉我们:“事物的真实相状并不像众生所看起来所认为的那样!众生的痛苦源于我们对事物真实相状认知的偏差,要离苦得乐,只需照着我说的做,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明白事物的真实相状,因此求得解脱!”所以说佛教重在实践,而这一切实践的根据又是建立在如此简单而又精奥的真理之上!

    【缘起】

    我醒来时候,外面有鸟在大声哗笑,有清洁工挥动扫帚摩擦地面发出来的沙沙声,拿手机过来一看,5:58,快到六点了——我没能在5:00起来,但这是在重庆起得最早的一次了吧!我走到客厅,打开窗户往外看,其实不用看也知道天已经大亮——争取在明天早上赶上黎明与黑夜的交界!洗脸的时候,我发现男人最好一起来就把胡须刮掉,那样不会出血也刮得干净,可能是因为夜里汗液的蒸润使得胡须变软、皮肤表面因为油腻变得光滑的缘故!换了衣服再去看时间,已经变为6:19——我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来整理我的表面!想到我要去看看人们在这么早早上在干什么,想到早上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感觉还是挺新鲜。在去足球场的路上,我发现自己又瘦又小,有些可怜,到了足球场,我看见大多数是老人,年轻人很少,而且在跑步的都是不可救药的身形——为什么年轻人都爱睡懒觉?为什么人们要等到事情无可救药之时才去补救?

    说句题外话,从起床到足球场的过程中,我大约有两次想到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文,因为我发现后面两句不好理解,更不用说后面的“诸法空相”了!——这说明,我和几年前的我并没有没多少差别!还有,夜里我听到一片雨声,所以没带篮球!所以我用绕足球场散步的半个小时打了下面的字,纯属个人理解,希望没有谤佛!

    (2018-04-20义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例说“色空不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ua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