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自由理解的误区
1、现状
现代教育中的父母因为“给孩子爱、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美好的教育观”进入家庭后,以他们自己了解的爱与自由,美好与快乐来教养自己的孩子,一切放手,让孩子自己管教自己,对孩子一点不干涉,只要站在一旁看着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孩子天生就有管理自己的能力,于是,出现更多的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观,孩子没有确定的自由边界,很多孩子没有活的很好的教养,出现很多行为问题。而孩子出现这种不被认可的行为之后,成人们就又开始不再相信可以给孩子自由,于是又回到了限制孩子的老路上来了。而过度的限制会不会又给孩子的自由加上了限制而导致哪个方面的潜能被扼杀。。。。。。
2、现象
(1)失去内心的自由:一个人内心没有获得自由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自信和勇敢的人,因为他们不相信依靠自己可以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可靠的人去依赖;他们不相信人们会理解他们的需求,会欣赏他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他们会采取阴暗的手段去获得生存的机会。因此,孩子内心的自由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剥夺,我们应该选择阳光和美好,让我们的孩子充分获得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为自己而自豪,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
(2)失去身体的自由:身体的自由被剥夺的孩子,会利用任何机会来试验自由,而这种自由是无组织、无目标的,由于孩子对身体自由的欲望,会让这个自由超出人类社会的需要,走向对社会和自己不利的一面,从而成为破坏行为。他们会假想出敌人去进行攻击而体验被认可,也会因为被蔑视而变得蔑视尊严,蔑视原则去体验自由,最终为所谓的自由而丢失了自我,成为盲目的行为者。
(3)获得放纵的自由:如果只给孩子自由,而不给边界和原则,孩子在享受到充分的自由之后并不快乐,因为她不能再规则和自由之间形成比较,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行为边界。没有边界,就没有安全感。而失去课参照的准则,孩子会变得焦躁和混乱,生活中失去了方向,然后通过不停的破坏和挑战环境、挑战原则、挑战权威来获得任何,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和认知。以后次而带来的情绪和焦虑会让孩子内心更加的痛苦。
3、给出自由边界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有人群就会有规则。而孩子将来必定要进入人群,只有了解群体规则并能自律的遵守,才能被群体接纳,才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带来群体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而不良评价带给孩子的伤害将会影响一生。
二、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
1、当不妨碍孩子自己发展的时候
作为人类,很多时候,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类似,四是,内心的差别是很大的。比如,一个刚刚发过脾气的孩子,平静下来之后,面部没有表情,身体软软地靠在窗台上,眼睛看着远方的天空,来一个问题:此刻他的心里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让三个不同性格类型的成人来猜, 会有三种不同的回答,而实际情况却可能是第四种。因此,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行为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成人并不能完全理解,也没有任何一个儿童心理学家能够完全解释儿童所有发展行为和心理状况,不同的年龄段里,经过不同环境的教育,都会出现千姿百态的发展模式和心理需求。既然这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和接纳,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妨碍别人和他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情感,就不要去干涉孩子。让他用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方式去成长起自己的各种生活能力。因为,自然的法则永远高于人类的法则,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行为就是尊重自然和人类自己。
2、当孩子探索的时候
前面讲过,孩子需要了解群体并融入群体,而他们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需要一步步慢慢地认识人类的群体生活、群体氛围和群体感情,要经历很多认知挫折和烦恼才能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那些情绪该在哪种情景下表露等等,这是一个缓慢的探索的过程。而这些认知儿童在4岁之前是不能够建构起来的。因此,当遇到这种成长冲突的时候,我们成人需要理解孩子并帮助和支持孩子,要给孩子探索的自由。尤其是1-2岁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给与孩子充分的探索的自由,将对他受益终生。
3、当孩子工作的时候
在孩子低龄期,特别是3岁之前,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他们不能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把自己和世界分开,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只知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知道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麻烦和感受,这样势必会造成他们的工作和探索波及别人的生活秩序而侵犯到别人的领地。这个时候,我们得宽容他们,大度地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完成他们的工作。
三、不能给孩子自由的12个方面
1、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
2、不好的生活习惯
3、对他人的身体和财物的蔑视和破坏
4、不遵守群体中已成的道德规范
5、对人群氛围的破坏
6、对家长老人的不敬行为和语言
7、在有人身危害的环境中
8、在出现了明显的有碍发展的问题上
9、孩子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探索
10、面对自己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物时
11、故意的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
12、妨碍了别人自由的行为。
四、爱的误区
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先进教育,除了强调要给孩子自由外,还强调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很相信自己的感受,以为爱就是内心那种被自己认为的爱的感觉,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在爱的引领下为被爱的人所做的事对对方却没有好处。下面总结六种能给孩子内心带来伤害的爱:
1、公式化的爱
核心:内心有爱的想法,却不知道爱的“配套”行为,然后从一些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搬出一种模式,加上自己的想象,得出一种“概念式”的爱。然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们不停地“表演”这种爱。这样的爱是索取型的爱,是在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慰藉自己的良心。
原因:一是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很忙或者长期工作在外,与孩子相处时间太少,内疚的想去纯粹弥补;二是不自信,担心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被暴露出来会伤害到孩子,因而做出爱孩子的样子的家长;三是家长自己从小习惯矫情和做作。用孩子做配角来衬托、完善自己好家长的形象,从而把爱表演得淋漓尽致。
结果:孩子被剥夺了主动的权利,不能从这些爱中获得真正的心灵涵养,会让孩子感受到烦躁不安,精神空乏,表现出不断索取爱或者物质的行为,情绪容易激动。
2、求助型的爱
核心:成年人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感缺失而希望收到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为对孩子的行为,把自己曾经想得到但是没有得到的那种爱给了孩子。他们是在用孩子的可爱来填充自己,给自己力量。
爱的方式: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有种强烈的安抚欲望,会假定孩子有不良情绪,并不能自控地去抚摸、拥抱、亲吻孩子。并且有一种非常舒服、幸福美好的感觉,而不去考虑孩子当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后果:孩子失去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其他事物的感知,缺乏力量感,不肯走向独立。
这种爱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赖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3.焦虑型的爱
核心:家长因童年的问题给内心造成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然后投射到孩子身上。
爱的方式: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 孩子担心。
后果:焦虑型家长会使身边人都很紧张,这种氛围又会造成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被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不被发现,将来工作和生活中消耗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为一个不被群体接纳并且脾气古怪的受害者。
4、仆人型的爱
核心:像对上帝那样对待孩子,理想化的爱
爱的方式:将自己的地位屈居孩子之下,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时候,都以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满足孩子。
后果:这种爱,没有分寸,使孩子失去有力量的家长榜样和成长导师。不能很好的融入群体,不能感受到别人的需求,不能成长起利他精神,从而被群体排斥,导致不能很好的独立生存,进而一味得掠夺家长,终生靠别人而活。
5.偏执袒护型的爱
核心:热衷于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及时把孩子从各种困难中解救出来。
表现:成天围着孩子转,始终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稍有事情,马上跑去扑火。让自己的孩子不用面对任何的困难和逆境,每天没有失望、没有伤心、没有思念、没有追求。
后果:孩子主动探索世界学习的机会被夺走,对于成功,没有坚定不移的追求目标,在外,面对困难,畏惧,没有信心,在家,无视家长的权威,依懒性强。为了隐藏自己的这些问题,常会表现出自夸或是无视别人的情况。
6、过度保护型的爱
核心:缘于家长自己的多度忧虑
表现:怕孩子摔伤而不允许骑自行车、剧烈运动等,严厉要求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后果:孩子对危险信号总是很敏感,依赖性极强。
总结: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与,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认识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有效的帮助;爱是一种决心。
决心=意图+行动
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所有为这一目标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