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能为自己的天赋和梦想做事是幸福的”。可是,现实往往差强人意,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碎银几两,做着危险的工作,或者自己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工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00938/72014bd702b70060.jpg)
当我们还在为生存发愁的时候,就没有更多的想法,只是想着如何养家糊口,填饱肚子。当我们物质条件满足之后,会有更多的想法和追求。有的人即使已经家财万贯了,还不知疲倦地追求更多的财富,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而感到快乐。
艾菲在《心智觉醒》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层面还停留在生存阶段,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让精神层面更加丰富。可见,并不是有钱就一定能过上精神快乐的日子。如何让自己精神生活得到满足?这本书向我们说明达到自我实现,心智觉醒的过程及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从自我保存的生存模式到自我实现,如何摆脱痛苦,如何进化到更成熟的心智模式。
打开这本书,升级心智模式,通过新的理念,替换旧有的思维模式,找到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减少持续的精神内耗,做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跟随艾菲一起,去发现心智狭隘、固执、痛苦的源头,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探索从生存状态到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01自我保存主导生存状态
我的一个朋友,在单位是一名普通员工,每月薪金6000元。可是每次见面聊天,都说想换份工作,他说他之所以还做这份工作,是因为要养家糊口,要支付孩子上幼儿园费用、还每个月的房贷,他感到身不由己,其实他做这份工作一点都不快乐。
朋友的现状让我想到,社会上有多少人也会像他一样。那我们究竟是该安于当下,还是该换一份有挑战、有风险,能发挥自己天赋的工作呢?
艾菲提到:人性中有一个“不得不如此”的倾向,就是确保自己在短期内获得生存和繁衍的倾向,我们可以把她简称为“自我保存”倾向。
尽力保证短期内的生存和繁衍,是我们的天性。这种天性与其他因素在一起,形成了四个影响生存的法则。
第一, 我们厌恶风险,追求确定性
原始社会充满着各种风险,因为没有武器,到处都是野兽狼群,原始部落间为了争夺资源也会互相残杀,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死亡。所以祖先们尽可能避免风险,为了生存下去,要警惕各种损害和冲突,尽可能呆在熟悉和安全的地方。慢慢地“自我保存”这种本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成为了天性。
第二, 追求物质和财富
百万年前,人类生存水平低下,资源匮乏,拥有更多的资源的原始人也被更多的雌性拥戴。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看到的一样,雄性通过争斗获得地盘和领头地位,也就获得更多的雌性交配权。有更多的资源意味着有更大的保障去繁衍后代,这种追求物质和财富的本能也被刻在了骨子里,培养成为我们的天性。
第三, 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追求合群
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繁衍进化,能在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靠的是团体的力量。置于群体中,能提升人类的生存概率。因此抱团而居更容易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这个观念已经植入成为人类的底层思维。即使我们感到快乐时,大脑也会担忧会发生让人感到危险、失望的各种人际关系。反复思考和担忧时人类基因里“在意他人看法、害怕被孤立、追求合群”的本能,一旦受到很低的评价,就会感到担忧和痛苦,这也成为了我们的天性。
第四, 与他人比较、竞争、追求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长跑爱好者穿越非洲草原,他们准备停下来休息,这时他们发现一只狮子从远处向他们冲过来,其中一个跑者马上穿上鞋子向远处跑去,另一个跑者在后面喘着粗气说“我们不可能跑过一只狮子”,第一个跑者说“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
这个故事说明生存不仅是与大自然对抗,也是与其他竞争对手对抗,事实上,只要我们超过竞争对手就行。
在与他人对抗和竞争中取胜,就能获得权力和地位。因为胜利者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和支配权。在动物群体中,首领占有更多的食物并获有支配权。
这会让我们产生“必须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不断与他人比较,绝不可比人差”的想法,这些思想、行为和情绪也是我们的天性衍生的。
自我保存的倾向主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也会为了生存去向现实妥协,满足我们获得生存和自我繁衍的需求。
人类也是因为有自我保存倾向,而得以繁衍生息,一代一代地进化,成为了现在的我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00938/6249850ec94031de.jpg)
02自我实现让我们活出价值和意义
自我实现是人类“自我保存”倾向之外的另一个人性特点。
什么是自我实现?
是想要活出自己的天赋、价值和意义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之后,就产生了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个体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可是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活出了“自我实现”主导的人生?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自我保存”主导的人生里”?
艾菲指出,其中关键在于:这个本就存在于我们内在的“自我实现”倾向,是否被看见了,意识到了,然后顺应了它的需求,最终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发了出来。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一群生活在底层的人不得不用大量的工作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他们没有自我实现的想法。
可是,当自我实现的意识觉醒时,他们内心产生强烈的冲突,在生存与理想之间徘徊和取舍。这是因为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两种人性本能中,自我保存倾向往往占上风。
但是也有人,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未被满足,也能过上“自我实现”主导的人生。就像孔子的门生颜回,《论语》说颜回“一箪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可是,毕竟像颜回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一些人感觉自己在挣扎,总在寻找新的出路,却一直都未找到。于是,又一次次缩回自我感觉安全的区域,维持现状,除非现实把他逼的走投无路,才不会再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过上“自我实现”主导的人生,精神是富足的,我们运用自己的天赋充满热情,挖掘自己的潜力,活出了真正有价值感和有意义的人生。
当我们活出了自己的天赋、价值、潜力和意义时,我们进入了完全投入的状态,在忘我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中,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03从生存状态到自我实现的三条路径
从生存状态到自我实现并不是谁都能做到,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潜能。据科学研究显示,普通人可能只开发了大约10%的大脑潜能,一般科学家开发了30%,像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开发了大约70%的潜能。
由此可见,人类在自我实现这条道路上,潜能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尤其是对于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来说,最终没有自我实现是多么可惜。
艾菲指出从生存状态到自我实现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有一份可以维持生活现状的工作,同时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完成从“自我保存”到“自我实现”的转化,就是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和空闲时间完成自己想达到的目标。
第二条路径:同时做两件事,一件事赚取用于生活的资金,另一件事在自我实现的方向做出尝试和努力,并最终走上自我实现这条道路。
第三条路径:从生存状态直接跨越到自我实现的状态。一些自我实现意识觉醒的人,会放弃在生存阶段不得已做的事,放弃让自己不喜欢的事。直接进入自我实现,做让自己喜欢而实现个人价值的事,这种方式适合内心强大能承受压力的人。
三条路径指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让有意识进入自我实现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心智觉醒》这本书不仅指出了从生存状态到自我实现的三条路径。还剖析如何面对痛苦、摆脱人生的束缚,走出焦虑和不安的方法。从内心深层,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找到应对方法。
人生路漫漫,我们是要混沌过一生,还是做个觉醒的人,主要看我们自己。
当我们了解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我们就能够减少持续的精神内耗和化解强烈的内心冲突,升级心智模式,让每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有好心情。觉醒,用智慧破解人生的困难,用行动实现美好的人生。
作者:不惑青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