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今年70岁,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中等身材,瘦而不弱,是一位善良质朴,勤俭节约,没有高学历,却有着高贵灵魂、付出型的普通人。
或许生于物质匮乏,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一直勤俭持家。记得小时候,洗小麦打面粉,少许小麦撒落在地,母亲蹲下,一粒一粒捡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30多岁。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现在年轻一代都早用电或燃气做饭,母亲除了炒菜用燃气之外,其他煮饭还是烧材。虽然没有田地,就用儿子不要的玉米棒玉米棵,麦秸,豆秸等农作物棵以及树枝烧地锅。说是烧地锅做饭好吃,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这些材扔了可惜,用燃气浪费多。
母亲善良孝顺,姥爷、姥姥、爷爷、奶奶都活到将近90岁,都离不开母亲的细心照料,经常帮年迈的姥姥、奶奶洗澡,帮姥爷洗脚,洗衣做饭,特别是姥姥,在姥爷去世后,姥姥就住进了我家,七八年光景,那时姥姥身体已经虚弱,经常发烧,胃不好,消化不良,母亲也经常开着电动车往返医院,细心照料。在姥姥87岁不小心靠着门滑落倒地导致骨折,经救治后不久,还是永远离开了我们。
母亲还经常教育我们,孝顺各人是各人的,做好自己,不要攀比,更不要因为其他人对父母做的不好就攀比,孝顺是有福报的。
或许是母亲的教诲,我和婆婆之间没有任何嫌隙,相处也融洽,没有出现像别人说的“婆媳关系最难处”的状况。
母亲五个子女共11个孙子孙女,儿孙满堂,除了一直在外的两个,其他九个小时候,都有母亲带过好几年,辛苦自不必说,但没有怨言。习惯于付出,却不习惯索取,每次寄钱,母亲总说,有钱够用,不用寄,家里都好,不用挂念。有钱可以花在孙辈身上,却不舍得为自己买一件好衣服,为自己买贵点的化妆品。
每次让父母到我家(外省)住一段时间,以前总因太远,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还有孙子孙女需要照顾而离不开老家。现在父亲身体不好,不能长途跋涉,不能舟车劳顿,更离不开老家了。
总觉得父母一生忙碌,一生付出,一生不容易,却没有活出自己,虽然儿孙多,但付出更多,有一句话很哲理:“父母付出与儿孙付出永远不对等”。自己能做的只有是想父母所想,不让父母操心,寄点钱,毕竟手里有钱心中不虚,回老家多陪陪父母,特别在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陪伴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