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66章 九个譬喻

第66章 九个譬喻

作者: 经典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0-11-07 21:35 被阅读0次

诸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大事就是教导众生成佛。佛以自度度人的方便法,令法华久住世间。

多宝佛曾发下本愿,哪里有人说法华经,他就前往听法。他以这种示现,令法华久住世间。

佛在偈言中说:“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因此,众生欲护法华者,也当如上面诸佛一样,发出令法久住的大愿。

然而,演说好《法华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佛从两个角度、以九个譬喻来形容这种难度。

继续边读边聊《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护持《法华经》者,各自应当仔细的思维。因为演说此经是非常难的事情,只有发下大愿的人才能做得到。

什么叫发大愿呢?先看看演说此经究竟难在哪里,就知道如何发大愿了。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除法华之外的诸余经典,数量如恒河沙一样多。只说这些经典,并未必具足困难。若是用手接住须弥山,将其投掷到他方无数佛土之外,这亦未必很难。若是用足指踹动大千世界,远掷到他方国土,这亦未必困难。若是立在世界最有顶端,为大众演说除《法华经》以外的其余经典,这亦未必很难。若佛灭度之后,在五浊恶世中,能说这个经典,这就非常困难了。”

佛在此段中,从四个方面说了弘扬此经的难点。

首先,从法身看,除法华之外的其余经典虽然数量庞大,但都没有涉及到佛的法身,故而数量再多也不及《法华经》之体量庞大。因此,向众生演说除法身之外的义理未必困难,但如果向众生演说法身义理,这就非常困难。

众生很难明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如果告诉他,你、我和他,皆共一法身,他会觉得是笑话。

众生亦很难明白一切法皆是自性的流露。如果你告诉他,山河大地等世间一切法,皆是自心一念的变现,他会觉得你在胡说八道。

因此,要向众生演说此经,是非常困难的。不过,随着全息论、量子力学等科学前沿的发展,这个法义接受起来,似乎没有那么困难了。

要注意的是,《楞严经》也是《法华经》,因为其另一个名字叫做“大方广妙莲花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这说明二者是同一个法华体系的。

其次,从报身看,不空如来藏中,众生的业报烦恼如同高大的须弥山,教导他们将这些烦恼扔到无量他方国土之外,这未必很困难。修世间禅定能暂时伏住这些烦恼,修二乘法亦能从这些烦恼中解脱。

然而,要向众生讲清楚一切法缘起性空的报身义理就非常难。

一方面,众生眼界很狭窄,只能看到这一世。让他们相信因缘果报,一切法随因缘而有生灭,这非常难。他会问你:“既然是因缘果报,那个人明明那么坏,为什么还过得那么富贵?”

另一方面,众生执着相见,让他们明白一切法自性本空更加难。他会问你:“既然自性本空,你吃饭穿衣干什么?”

第三,从化身看,空不空如来藏中,大千世界是根对尘而化现出来识。因此,要获得足动大千世界、远掷他方国土的神通,这亦未必很难,修炼意识就能做得到。

然而,要向众生讲明白这个空不空的中道了义,是非常困难的。你告诉他不分别攀缘,他很难理解。他会说:“不分别,我怎么知道这是一朵花,我怎么知道你是你呢?”

第四,如果站在三界的顶端,为一切众生讲除了《法华经》之外的其余经典,这并不困难。因为三界中,这些经典要么偏有,要么偏空,多少有迹有寻。要讲解出来并不困难,符合三界的妄想。

然而,法、报、化三身本是如来全体,法华义理是不落空有的指月之说,语言、思维皆不能企及,用言传、意会传法都不可能,必须依靠众生自身的觉悟。这样的法,又当如何向众演说呢?

这是从法的领悟方面,开示“是则为难”。要想令众生理解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一体的法华法义,这非常难,因为它无法言传,不可思议。

接者,佛陀又从众生根性上,开示了五个方面的难。

【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自书持,若使人书,是则为难。】

“假使有人手握着虚空而在虚空中游行,这亦不算难。在我灭度之后,若有自己书写受持或者令人书写者,这就很难。”

此例是譬喻劫浊中,众生住在五蕴相见中,法华之信根不具足。

“手把虚空而以游行”可以有好几层意思的理解。

其一,一般五蕴凡夫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神通。因此,他根本不会相信《法华经》中“一切法如幻”这样的法义。

其二,外道邪信,修断灭空者觉得自己修成后 ,就是“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了。因此,他们不会相信法华。

其三,众生视而不见。众生做梦时而不自觉,梦醒后会发觉梦境就如同“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但是,此念一闪而过,他们不会继续深入。

当众生对法华的信根不具足时,根本不相信一切法如幻、其自性本空的法义。令他进一步的自书或者教人书写《法华经》,这是很困难的。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若是将大地放在足指甲上,升到梵天,这亦不算难。佛灭度之后,于五浊恶世中,令人暂时读诵此经,这就很难。”

此例是譬喻见浊中,众生的恶业如同厚重的大地一般,他们浊染在相见中,法华之精进根不具足。

对于住相众生而言,劝说他们精进修梵行,以清净相暂时降伏恶相,带业上升梵天,这并不困难。

但是,如果令住相众生,接受法华的不住相见,在不住相见上精进就很难了。劝说这样的人接受法华,哪怕暂时读诵此经都不可能,更何况是依教而行不住相见的精进呢?

【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

“假如劫火烧来了,担负着易燃干草的人,入到劫火之中不被火烧,这个事亦不难。若我灭度之后,若受持此经,为一个人演说,这事很难。”

此例是譬喻烦恼浊中,众生妄想如同“劫烧担负干草”一般熊熊燃烧,法华之念根不具足。

住相众生,当他们被烦恼火烧得受不了时,想要出离烦恼,教导他们,令他们念观世音等佛菩萨的名号,能够令他们的烦恼火暂时熄灭,自心得清凉,做到这个事并不困难。

但是,如果令众生受持法华经,哪怕为一个人演说此经,这就非常困难。此不住相见之法,无法分别攀缘,当如何受持?此不住相见之法,开口就似乎着相,当如何演说?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能如是,亦未为难。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

“假若受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他人演说,令那些听者,都得到六神通,即使能做到这个样子,这亦并不难。在我灭度之后,能够听闻受持此经,并问其法义旨趣者,这事是难。”

此例是譬喻在众生浊中,纵然有人分别攀缘的功夫很高,乃至能令听者都得六神通,其法华之定根依然不一定具足。

法华禅定是自性大定,此定之六神通,乃自性本具的德能。这和在经藏上分别用功,由此而修出的相上神通,有着本质区别。

从修行来讲,我们可以说,四果阿罗汉是通达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的无学,他们教授众生,亦能令众生获得六种神通。然而,阿罗汉是禅定在空相中,并非是自性大定。故而很难从空出有,其六神通的功用也是有限的。

从世间来讲,现代技术研究已经非常精细了。比如,如今出行有飞机、汽车,这和古代相比,也算是外在的神足通了。不过,科技发展而带来的这种外在“神通”,即是解脱也是束缚,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双面刃”就是指这个意思。

在众生浊中,他们研究是为了“有所得”,令他们转变观念,研究不受一切法的《法华经》,并且寻问此经的法义旨趣,这是非常困难的,众生可不想“无所得”。

【若人说法,令千万亿、无量无数,恒沙众生、得阿罗汉,具六神通,虽有是益,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若有人说法,能令千万亿无量无数的恒沙众生都证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虽有得到这个益处,这亦未必很难。在我灭度之后,若能奉行受持这经典的人,这才很难。”

此例是譬喻在命浊中,有人说法纵然能令恒沙众生得阿罗汉道,其法华之慧根依然可能不具足。

以小乘法教化大众,令众生证得阿罗汉道,能够灭掉分段生死轮回。但是,但住在空境中的阿罗汉,如果他们只有小乘智慧,于法华之大乘圆顿慧根不具足的话,要他们奉持《法华经》,这是很困难的。

上面是从众生根性方面分析,说明在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重浊染下,令众生见到法华、受持法华都非常难。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而于其中,此经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我为了无上佛道的缘故,在无量的国土,从开始到如今,曾广说种种经典,而于其中,以法华经为第一经典。若是能受持这部经典,则是受持佛身。”

佛身是法身、报身、化身之三身一体。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法华的第一。

第一,从法身看,此经地位最高。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流露,一切的经典法义都包含在法华义理之中。

第二,从报身看,此经是读懂其余一切经典的基础。只有在领悟此经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悟其他的经典。比如,才能明白《地藏经》的地狱是怎么回事,《无量寿经》里的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

第三,从化身看,站在法华的高度看其余一切法,则一切法皆化现成了《法华经》。法与法之间相互圆融,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树木花草即是山河大地,即是我之身心,如此才是真正的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都是平等第一。

第四,从三身一体看,法身对报身而有化身,一切法皆是三身一体,皆是自性的流露。故而一切法都是第一。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诸位善男子,在我灭度之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现在在佛的面前亲自说出誓言。”

前面偈言中佛陀说过此话,这是又一次重复,可见此言语很重要!

“今于佛前自说誓言”,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是供养三身一体的佛之全身。这个义理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已经解读过了,不再赘述。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此经很难受持,若是能暂时受持者,我就非常欢喜,诸佛亦非常欢喜。这样的人,就是诸佛所赞叹的人。这就是勇猛,这就是精进,这就叫持戒。能够依靠此经去除烦恼、修炼身心的头陀行者,则能迅疾得到无上佛道。能够在当来世继续读诵、受持此经典者,是真佛子,他们已经住在了淳善地。”

淳善地:“淳”是淳朴的意思,和“纯”同音,不杂相见为最淳朴。没有相相之分别对立为最善。

这一生接触了法华,下一世就忘记了的人,只是与法华结了一个缘分。其心地的法华种子还没有生根发芽,故而还不是真佛子。

只有心中生出了法华根芽的人,其法华活力会在随后的生命中继续延续,以致于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他们于不着一法、不染一相、不受一切法中,住在不会退转的淳善地。

【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佛灭度之后,能解法华之义者,是一切天人世间众生之眼。在恐怖的五浊恶世中,能须臾为众生说此《法华经》者,一切天道、人道的众生都应当供养。”

这里的“皆应供养”,是指应当将自己的心念上供给法华,向第一义谛靠拢,从而在法华的法乳中长养自己的智慧。能这样做者,就是真正供养了演说《法华经》者。若你能因此而成佛,就是对说法者最大的供养。

然而“供养”这个词,在俗世中已经偏离了原义,似乎成了钱财的代名词。前几天有读者留言表达了对“不给居士供养”之传言的恼意。这里的供养,大概是特指钱财方面的。因为只有在钱财方面,才会有人这么计较。

从世间法来说,有付出就有回报,“不给居士供养”是无稽之谈,而供养说法居士一定的钱财以养身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钱财供养必须是对方自愿的,携恩索财就不可取了。如果居士讲经后,就一定要向听众索取一定的财物,这和贩卖如来没什么两样。

《边读边聊法华经》66

相关文章

  • 近体诗语法04:三种譬喻法,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前言 继续近体诗的语法,今天介绍第4类:譬喻法。 譬喻就是比喻,比喻之法的形式非常多,南宋人陈骙在《文则》将比喻方...

  • 譬喻

    故事是生活的譬喻。

  • 第66章 九个譬喻

    诸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大事就是教导众生成佛。佛以自度度人的方便法,令法华久住世间。 多宝佛曾发下本愿,哪里...

  • 人生究竟是什么?

    人 生 究 竟 是 什 么 ? 释尊在《佛譬喻经》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 这譬喻是这...

  • 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论事之大小,总会善有善报

    在阅读本文前,先了解两个名词: 1、《譬喻经》又称《杂譬喻经》,是指佛典中以譬喻故事来彰显佛理的经文,此形式由释迦...

  • 佛陀揭秘:人生的真相

    释尊在《佛譬喻经》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 这譬喻是这样的: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无...

  • 【66】七处破妄之一——正破计内(二)

    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壬二、喻明降伏。 佛陀在讲道理之前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喻容易了解,从譬喻当中再回归到道...

  • 譬喻、拟人和拟物2

    譬喻、拟人和拟物 说一件事情,用别的事情来比拟,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积极修辞法,叫做譬喻。譬喻有明喻、借喻和隐喻。譬...

  • 生存指南(二)

    二 有一种关于世界的隐喻,将世界本身譬喻为浮萍。这个譬喻足够荒唐,但有其真实的一面。在这个譬喻里,浮萍被假设为一件...

  • 真正看懂这张图的人就能看懂人生!

    真正看懂这张图的人就能看懂人生! 释迦牟尼在《佛譬喻经》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这譬喻是这样的: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66章 九个譬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wq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