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天气风和日丽,行脚成都在毛边书局·桃蹊书院举行了“吃茶记·行脚成都”分享会。行脚成都部分作者、读者,以及喜欢、热爱成都文化的朋友们相聚在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下午。


行脚成都主编朱晓剑老师早早地来到书院三楼,在宽敞明亮的书院会议室为大家准备好茶水,恭候大家的到来。

各位老师陆陆续续地来到会议室,相互间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有神交、文交己久却初次见面的,大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两点整,在成都民俗文化研究所秘书长喻峰老师的主持下、在桃蹊街道党工委刘吟书记的欢迎致词中,会议开始。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负责人,傅天斌老师对桃蹊书店入住街道社区作了介绍:毛边书局创建于一九九八年湖北,二零零一年移居成都,店招由著名文化学者流沙河先生所题。今年三月与成华区桃蹊路办事处联合成立桃蹊书院。

到会的老师们每人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参加的老师有崔显昌(@天天爷爷)、温志航、唐劳绮、王耀川(@川)、钟金虎(@钟离春秋)、杨松柏(@松柏)、张浩明(@浩明)、岳开贵(@行者99988)、曾松茂、贾登荣、何国镛、萧虎、何俊瑛(@大海)、蒋玉华(@晚晴)以及我不知道名字的老师们等等。主持人喻峰老师还请旅居国外刚回来的钟离春秋老师谈了谈在国外的所见所闻,钟老师讲到: “在国外,路上碰到不认识的人,只要四目对视,都会用微笑或点头来作问候语,而在国内,即便一个单位的,只要不认识都不会打招呼,这便是文化差异”。钟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话引来大家阵阵笑声和掌声。

崔显昌、温志航、曾松茂、岳开贵、贾登荣、唐劳绮等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各自的喝茶故事,让会场气氛感到非常活跃。

温志航老师还给大家讲到传承天府文化的话题,尤其是要对成都的文化老人多进行一些采访,才能留下更多的老成都记忆。

会上朱晓剑老师给大家讲了他的新书《猎书日记》《吃茶记》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大家积极发言,向朱老师一一这位比老成都人都还了解成都、热爱成都的新成都人表示祝贺,希望在朱老师的带动之下,有更多的人来书写、讴歌这座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用不同的写作方式积极的参与到挖掘和打捞成都的历史变迁,宣传城市地方文化,让更多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了解成都的过去,热爱成都的现在,关注成都的未来,并为保护城市文化做出积极地努力。

会议休息期间,我来到原《龙门阵》主编崔显昌老师面前,向他经常为我在行脚成都上的拙文留言和对我的鼓励表示感谢。当我向崔老师报出名字的时候,这位八十岁的耄耋老人,没有一点文人的清高和傲慢,一下就说出了我所写过的文章题目和内容,真的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他鼓励我道:“不要担心文化低写不好文章,写文章不一定要用好多华丽的词汇,只要用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人喜欢看,就是好的文章”。崔老师的谈话完全没有高高在上教训人的口气,让我既感动,又受益匪浅。

几个小时的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最后大家建议这样的线下活动能多组织一些,并且希望来参加的人更多一点,同时祝愿行脚成都越办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