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 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书笔记 | 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 小森林Sherry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02:46 被阅读0次
    李笑来 著

    《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从2015年5月断断续续看到了2015年9月。很庆幸能遇见这本好书,作者很多观点我很认同,经常有“对,就是这样的!”的感觉。

    但因阅读时间跨度较长,想好好地整理下笔记,虽然记了以后也未必去看,但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是一次复盘,能更系统地串联碎片的信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想从这本书开始,慢慢积累,系统整理。


    书摘

    第一章 醒悟

    1.孰主孰仆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现在竟然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那事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

    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救”。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2.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第二章 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数据来源:《幸福》(Happiness,英国沃里克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德教授2006年的演讲,参加goo.gl/yU9AL)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其自身的满意度从15岁左右开始持续下降,这大抵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从那时起,一个人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现实中拼斗、挣扎,直到45岁左右才渐出苦海,曲线开始上扬。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到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的时间——30年。

    在这漫长的30年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相反,现实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成。

    2.交换才是硬道理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要想跳出倒也简单。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地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哪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投机的方式并不那么高,而它的失败概率甚至和它看起来的成功概率一样高。

    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最坏的情况是,拿出纸和笔认真面对自己,结果发现“我什么都没有”,这也许令人气馁,但其实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3.完美永远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头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4.未知永远存在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于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

    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无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重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默成本就越高。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所以,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图。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6.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百分之百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正如凤凰涅槃,只有欲火才能重生一样。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第三章 管理

    1.估算时间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要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在时间领域有一个与墨菲定律(凡事只要可能出错,就会出错。)同源、貌似悖论的后十大法则值得牢记: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受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看下,“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到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2.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是开始”。

    拖延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是来自内部的,还是来自外部的。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很多人拖延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作祟。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这是现实,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不过,真正相信这4个字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28063877 客服电话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碰碰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

    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

    如果能将这种认识纳入自己的心智,你就不会在对“最后期限”有那么荒谬的幻觉了只要接受了必须完成的任务,你就会有真切的紧迫感,因为你值得,时间必然越走越快。而且,你现在就已明白:“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

    3.直面困难

    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回避困难。

    所有真正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4.关注步骤

    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清楚了解一个任务的这些属性,对最终能否完成该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三思”。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定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

    5.并行串行

    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即,对执行者来说,这两个任务是“主动并行”的。

    用番茄工作法

    6.感知时间

    《奇特的一生》,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高级,李敖的事件日志,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它们的细微差别在于,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官。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是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的流逝。

    用工具记录时间,比如“Mr Time”——个用来记录时间开销的应用。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只能是:想尽一切方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7.记录开销

    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

    第一组练习:

    (1)认真回忆并记录昨天做的事情。逐条记录下来,每条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花费的时间。

    (2)认真回忆并记录前天做的事情。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3)认真回忆并记录大前天做的事情,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第二组练习:

    做这组练习也只需要一下午的时间就够了。

    (1)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星期做的事情。

    (2)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月做的事情。

    (3)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季度做的事情。

    (4)认真回忆并记录过去一年做的事情。

    第三组练习

    (1)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回忆并记录当天做的事情。

    (2)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随时记录自己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这些练习全部做完,如果你觉得筋疲力尽或者看着这些记录就会心惊肉跳,相信我,你并不孤单。

    8.制定预算

    前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记录时间开销。如果这个习惯已经养成,我们还要养成第二个好习惯:每天制定时间预算。

    花费15-30分钟仔细制定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特别值得的,恰如另一段“陈词滥调”——磨刀不误砍柴工。

    先罗列任务,然后按不重要、一般、重要判断,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

    9.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有些时候没有必要做计划: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

    10.列表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

    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主意,不用放弃——那太可惜了——只需要启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任务列表,专注在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你又有了新鲜的主意,如法炮制即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不会影响当前任务的进度;另一方面,在当前任务完成之后,那个“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了,这些源于自己的新鲜注意,求之无计,做之欢喜。

    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11.流程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有些人做事仔细,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

    12.预演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也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的选择和差异。准备充分的人,常常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而这样的经验会使他更加坚信提前准备的重要。

    13.验收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在任务完(或子任务)完成时,拿出之前写下的标准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方法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它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第四章 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学习”的重要起点: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不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2.基本途径

    所有人获取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

    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观察”。“观察”拓展了我们的学习范围。我们依靠观察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

    对“体验”、“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3.主要手段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开启心智、正确思考,更值得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

    4.经验局限

    个体的经验有限

    群体的经验有限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5.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运行机制叫“选择性输入”,很多时候,它对我们来说属于“自我保护功能”。然而,对一个挣扎着发展自己心智的人来讲,“选择性性输入”就是一个可怕的敌人。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最好的记录工具——纸和笔。一个有着良好记录习惯的人追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了解学习的进程

    第五章

    1.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独立思考的一把钥匙是这样的——

    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

    从另一个角度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2.思维陷阱

    导致人们犯下这些逻辑性错误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概念不清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因为他们构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乱、无法理顺的。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未知永远存在。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3.因果关系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要的功课。所谓的思维慎密,其实并非人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做到并不难,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无非两个:一,习惯性地拒绝思考;二,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而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长期作用造成的。

    想做到“思维慎密”其实很容易——从现实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如6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甄别能力突飞猛进。实践这个方法的人常常收获惊喜。其实,那就是重生的感觉。

    4.想关命题

    5.举证责任

    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归结于知识的贫乏。不懂统计学,所以不知道统计样本有效性的核定;不懂概率,所以常常害怕不确定性;不懂科学方法论,所以从未听说过双盲测试...

    6.案例局限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7.对立论证

    实际上,所谓的“情商”,从根本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举个例子,所谓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凡是要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事实上,这种观点失之偏颇。有些结论有对立的论据,有些现象有对立的解释。血多人意识不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心智未被开启,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思考工具而已。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地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哪一个极端理想主意者(以及他们的想法、理念)不是积极的呢?

    8.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那么一批人热衷于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奏效。

    9.辨析感悟

    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用的”,因为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需要额外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10.克服恐惧

    “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的原因是恐惧,恐惧又会带来另一个更有杀伤力的品性——懦弱。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勇气需要培养”这句话里面的“培养”不如换成一个更朴素的词——积累。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11.辅助工具

    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当脑子里闪现类似“要是。。。就好了”的念头时,要马上提醒自己“停!这个念头最耽误事了!”或者“停!这个念头最没用了!”。

    第六章 交流

    1.学会倾听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说着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再讲下去好像就应该是逻辑学的内容了,可是绝大多数人之所以逻辑混乱,并不是因为逻辑这东西太难学,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去“想”——觉得“想”太麻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把时间当作朋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yl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