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是北宋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尝试,发生在北宋仁宗皇帝在位期间。
当时仁宗年号庆历,因此后世对发生在庆历年间的改革称之为“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都是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人物,范仲淹、富弼等都是当时的俊杰人物。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君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北宋王朝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安稳的发展阶段,但是此时暴露出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官员过多、行政效率低下、军费开支过大等,这些问题在仁宗继位后陆续被有识之士提出来,仁宗作为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君主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终于在庆历年间他等来了改革的重要帮手,范仲淹与富弼敢为天下先,向皇帝谏言上书,他们所提及的改革措施总结出来就是十个要点,分别是:
一、明黜陟。所谓“明黜陟”就是严格规定官员的升迁罢黜制度,改革之前官员任职讲究的是出身、资历等,所以导致很多官员并没有实际行政能力却手握施政权力。改革中提出了一套考核政绩的措施,撤换了一大批庸碌官吏。
二、抑侥幸。所谓“抑侥幸”就是对高官的荫补制度作出明确限制,改革之前高官子弟可以凭借各种名目获得荫补的机会,恩荫制度和科举一样成为获得官职的主要途径。高官子弟获得官位之后很多都没有实际能力,能力不符合官职要求,导致很多部门行政效率低下。改革之后对恩荫名目做出限制,使得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不再可以随意出仕。
三、精贡举。这一项措施主要是针对科举制度提出的,太祖、太宗、真宗时期科举取士人数众多,终唐一代所取的进士不过千余人,但是单太祖一朝就取士千余人,太宗、真宗时期一期科举就取士三百余人,进士及第之后就能够直接做官,缺少必要的考核环节。所以很多官员只是会读书的腐儒,缺乏实际的施政能力。改革后更加注重官员的真才实学,注重实际的行政能力。
四、择长官。所谓的“择长官”就是慎重选择地方行政长官,北宋自太祖时期就有“冗官”之弊端,很多部门都官员过于饱和,导致一些官吏消极怠工,很多地方长官也是不称其职。改革中更加严格官员的绩效考核,对于称职的官员多加奖励,对于不称职的官员直接罢免。
五、均公田。每一个朝代都有兼并土地的现象,因此这一项措施以古为鉴,对于当时的官员利用权力兼并土地的现象予以惩处。
六、厚农桑。自古每一个朝代都重视农业,因此这一项措施不过是延续古法。古代本来就是农业社会,北宋是中古时期,自然对于农业十分重视。这一项改革无非是为了让官员更加重视农桑,百姓得到福利自然安居乐业,社会也就会趋于安稳。
七、减徭役。每一个朝代的改革之中都会有减免徭役的措施,当时北宋立国不过百年,但是严苛的徭役制度使得很多地方都有暴乱发生,因此这一项措施的施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八、修武备。北宋的开国帝王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终宋一代都是重文轻武。因为太祖以武将身份获得帝位,他的后代自然会对武将多加提防。,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过百万,但是有很多老弱之人,因此实际战斗力十分低下,这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就能看出来。新政改革中希望养兵于农,战时为兵,农时务农,此举有利于与减少财政开支。
九、重命令。这一项措施要求地方官员严肃对待朝廷命令,改革之前由于朝廷诏令繁复,使得很多地方官员只是在形式上应对诏令。改革中提出朝廷诏令要删繁就简,多次审核之后再行颁布,一旦颁布要求各地都要遵守。
十、推恩信。战国时商鞅“城门立木”取信于百姓,才得以开展变法措施,最终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末期最强大的国家,为之后“秦王扫六合”打下基础。北宋时期每三年就会有一次大赦,但是到了地方就只是一个形式,难以彻底实行。改革之中提出这个措施就是为了获信于民,为新政获得民心。
这十项措施就是范仲淹与富弼向仁宗提出的主要改革建议,正是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功业的仁宗对于这些建议几乎只全部接受的,希望可以改变国家的弱势局面。但是无论是主导者还是统治者都忽略了守旧势力的力量,这些改革措施很多都会触犯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且一些措施更是过于激进,“抑侥幸”无疑是在挑战整个中高级官僚集团,“修武备”更是在挑战祖宗家法,因此改革一经提出就受到重重阻挠。虽然仁宗予以全力支持,范仲淹和富弼等联合有识之士尽力实行改革措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者们意识到皇帝的支持才是改革得以施行的最大保障。于是守旧势力重点挑拨皇帝与改革派官员的关系,自古帝王猜忌之心最重,无论是仁君还是暴君,作为天下寡人,帝王从来不会完全信任他人。因此新政最终在帝王的猜忌之中中断,仅仅实行了一年零四个月。
所以北宋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尝试最终还是在帝王的猜忌中夭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