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以后随母姓
文 | 番薯满
图 | 网络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关于接不接受孩子随母亲姓这问题,对2032名采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47.5%认为孩子应该随父亲姓,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23.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能接受。
你可以接受孩子随母亲姓么,为什么?对此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讨论涉及到的无非就是传统、男女尊卑,还有姓氏背后更深一层的基业。但显然,在现代社会,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统一解决的问题,讨论过后还需要根据自身灵活处理。这事说大可大,说小便很小。
在独生转二胎的阶段,往往出现父母为独生,而且可以有二胎。要孩子随母姓并不少见,为此夫妻吵架,家庭产生隔阂,家族产生隔阂时有发生,此事应当引起关注。
我的孩子以后随母亲姓,这是一种态度。
2,032名受访者中,看似超过一半的能接受孩子随母姓,但接受和行动却是两回事。
事情落在其他人身上时可能会觉得,都什么年代了,还计较这点小事,但落在自己头上时却往往不是滋味。并不是传统导致,而是“特立独行难敌旁观流言”。
且不说行动,愿意让孩子随母姓,就是一种态度。
夫妻间,让女方踏实。情侣间女方经常会问“你想我不”“你爱不爱我”,伴侣间却经常出现“结婚后你没有以前那么疼我了”。这让很多男性哭笑不得,回答肯定嘛,会被说是敷衍,如果你敢否定,那后果不堪设想。(友情提示:急救电话120)
这就是一种寻求存在感的表现。那么你愿意让孩子随她姓,可能比一百句“我爱你”来得踏实。
家族间,让女方父母安心。结婚典礼开心愉快,会场却经常会泣不成声。女儿有了归宿父母开心,但将离开父母身边远嫁他方,实在不舍。所以笑着也在哭,哭着也想笑啊。作为男方,必须不辜负其父母的信任,让他们不为女儿的未来牵肠挂肚。
不舍的根源,说到底就是担心女儿在男方吃苦受累受委屈。反之愿意让孩子随母亲姓,肯定对方的同时,更能让女方家里人安心。
有了态度,才能好好谈谈。
曾经,有一对夫妻在街道上吵架,原因就是妻子为了让孩子跟母亲姓。争吵比较激烈,妻子还自以为是的给围观的群众解释:“大家说说,不就让孩子跟我的姓吗?都什么年代了,还活在封建思想里,大家评评理?”。这时候,丈夫说话了:“既然你认为孩子跟谁的姓都一样,为什么不按照习俗惯例,顺其自然跟父亲姓,却要和我争?你争什么?你到底在争什么?你是不是瞧不起我们家,这让我怎么见人?你也太自私了吧”。
人呐,性子上来了什么道理都讲不清。都说跟谁的姓都一样,可为什么还要争呢?男方没了态度,待女方将问题升级,什么封建思想男尊女卑时,就不纯粹是姓氏问题了,即使争赢了,家庭也未必能和睦。
那男方家里不同意,怎么办?
抛开家族传统不传统不言,单单是面对周边邻里的舆论,便有了压力,何况姓氏是一辈子的事情,处理不当对儿女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孩子随母姓,现还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外人将对此特别关心。若家里处理这件事不齐心,在旁人的舆论之下,父母势必心生怨言,家庭有了隔阂,甚至家族间会出现矛盾。
舆论进一步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周围不明是非的孩子们可能会展开各种联想,取笑孩子没有爸爸或者爸爸不是亲生的,周围邻居亲朋可能认为夫妻感情不和,或者孩子父亲在家中地位低下。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夫妻间能如此好好谈谈,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产生隔阂,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就算所有人都同意了,也不可能有行动?
答案并非如此。若家里同心,共同对抗来自周边的舆论,整个家庭和气的同时,家族间的关系也会进一步改善。一个温馨家庭里成长出来的孩子,心里早已打了强心针,虽说难免还会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但现实他所感受到的会让他自行脱离舆论的影响,更快地形成自己的是非观,有利于成长。
两个来自独生家庭的孩子结婚,可以生两胎,一随父姓,一随母姓。
处理得当,1+1甚至大于3。
碎碎念:
我的孩子随母亲姓。
我的妻子不姓王。
二点信箱:点生活、点情感,欢迎来信,为您解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