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楼

作者: 有如3宝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14:42 被阅读0次

    当甄士隐飘然而去、即将终结红楼里最后一段孽缘,贾雨村在迷津渡口沉沉睡去、仿佛那温柔富贵里走的一遭竟是一场大梦,真事已然隐去,假语留存于世。

    初读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句,以为结局会是最为戏剧的一种,要够悲壮、够惨烈,方不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名声。故事的尾声却不尽然,贾兰中举,贾赦复爵,宝钗有孕,巧姐儿喜结良缘——想象中满门勋贵流落四海、铁门槛转眼只剩土馒头的场景,竟变成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兴的曙光,让我有些意难平。读者也多诟病高鹗,让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悲剧变成了小悲剧,可终究谁也难以言之凿凿何为曹公本意。张爱玲“三恨红楼未完”的小布尔乔亚式叹息,就这样弥漫在每一个读者的心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尊独一无二的断臂维纳斯。

    红楼一书读了好几个月,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却始终并未太打动我,他们太纯粹,仿佛和我这种尘世俗人隔了一层厚障壁。反倒是爽利能干却始终心有不甘的探春,贪财好色却又不失良知的贾琏,柔顺忍让但又爱着诗和远方的香菱,粗俗但有大义的刘姥姥让我欲罢不能。蒋勋说红楼是一本佛经,对每一个小人物都用饱含温情笔触细致描摹,尽现俗世众生,我深以为然。无数妙龄女子的接连死去固然是对社会阶级、礼教枷锁的控诉,却也是苦集灭道的人间常态。书里的贪嗔痴是那样肆意泛滥,又真实得叫人惴惴不安。

    黛玉临死的时候,口中喊的是“宝玉,你好…”黛玉想说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彼时宝玉失了玉,在癫痴中与宝钗缔结一段世人眼中的金玉良缘。黛玉死后,玉回来了,宝玉仍旧可以看着宝钗梳妆出了神,可以因五儿的到来而窃喜,却再也没有了心。若说谁还能在宝玉痛斥国贼禄蠹、沽名钓誉之流时显露出赞许之意,也只有黛玉了,晚年的贾政哪怕名利大灰,也终脱不出世俗伦常的窠臼,更遑论一心让宝玉经济仕途、光耀门楣的王夫人和宝钗、袭人等人了。

    黛玉用一生的泪水偿还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的恩情,却被一颗顽石生受了。重回青梗之峰,顽石方知金玉良缘不过一场闹剧,木石前盟更是真情错付。纵然我无法对那样的痴感同身受,也无法不唏嘘造化之弄人。

    相聚时是沁人心脾的美好,黄金时代里的众人无一不曾鲜衣怒马、纵情嬉笑过,可是宝玉却淋着雨哭这美好终要烟消云散,黛玉却怕极了衣香鬓影、欢声笑语的筵席,怎么看都带着几分曹公的心境。人生行至风雨交加的中年,咀嚼着彼时的甜蜜荒唐,怎能不带着宿命式的悲凉?早知他楼塌了,却复看他在朱楼里宴宾客,真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公感叹的是:老天生人虽不虚赋性情,却又早早地拟好了薄命司的名录。可怜那朱楼里的千红万艳,纵有千种别样性情,却逃不过相似的夙命。这种宿命论我虽相信,却又不尽信,正如我虽知五蕴炽盛招致无数烦恼,却又不可否认地恋慕着温柔富贵。所以我读红楼,更多地是了解感悟世态人情,却无法受到更多的智慧启迪。我渴望被度化,却又惧怕被度化,是缺乏慧根,还是机缘未到?一切谜题只能等待时间来揭晓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红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bu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