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楼

作者: 马踏清秋 | 来源:发表于2015-12-21 01:54 被阅读346次
初读红楼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读红楼的人众多,有将毕生投入红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周汝昌,也有为其评书立传一代才女张爱玲,还有像我许多这种尚在拜读经典之初的爱好者。

曾经看过一些有名的作家谈过自己的文字为什么有感染力的原因:那出自于自己的内心。很整齐划一的回答。但我老觉假模假式,完全欺骗读者。

  直到上了大学,有更多的时间去留意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无意间的一两篇旁白和高中那所谓的戴着镣铐舞蹈的考试命题作文相比,真的有着很明显的不同,我从不觉得我写的东西(更喜欢这样称呼,我觉得文章大家才能用)有感染力,因为高中常写议论文(可能是自己的习惯问题),写来写去就那么些例子,作文用词虽华丽,但却枯涩乏味,没多大意趣。但前些日子发了一条说说 ,关于自己内心真实可感的,后有语文老师评论,汝之文章,大有进益!

初读红楼

   所以,作为大家,曹雪芹(以下简称曹)自然也不会忘记。大作《红楼梦》就是其中之典范。

   曹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家里还没生变故之前,曹的生活也是极其奢靡讲究的,从黛玉进贾府后的第一次晚餐后饮茶可窥一二。曹祖上发家于皇太极入关,没落于顺治皇帝时期,家道中落迫使他从食指不沾阳春水的贵家子弟沦落为五斗米折腰的贫民,这个中滋味恐怕只有曹自己知道。所以由曹写的同样盛极转衰红楼故事才会那么深入人心,看到最后,黛玉病逝,宝钗守空闺,袭人迫嫁,迎春所托非人,探春囿于内宅空负才华,惜春红尘看破斩青丝等十二钗的命运,不免一阵唏嘘。

   最喜欢曹对黛玉进贾府到宝黛初相见众人动作心里活动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在这么一小段就有很多的体现,比如当母亲早逝极其敏感的黛玉告别父亲来外祖母家时,内心应极其不愿的,因此“处处留心,唯恐被他人耻笑了去”;又比如贾母问及黛玉念的哪些书时她前后不同的回答。

   细读红楼梦,其实很有乐趣,比如作者给笔下人物的命名,故事一开头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出场不仅为后来香菱的身世作出铺垫,也可以从两人的名字读出作者对两人的评价,“真隐士”,“假语存”,又比如荣国公府的四春,元,迎,探,惜春与“原应叹息”谐音,从作者取名的意图可以知道四春最后的结局。

   从曹的一生可以悟出:一个人的生活中有各种值得纪念的东西,一部分来自儿时,其余部分来自人生不同年龄段的际遇。幼年时的生活富庶和成年后的穷困潦倒给他提供了生活启示录般的素材。

生活中,让我们真正感到幸福的,是拥有心灵的财富,与美好的能量,这样就算你生活在一片未知与荒芜之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所以,红楼之美,美在养心。

另附一张人物关系图,希望没有看过的朋友也去感受这个已让许多人着迷的红楼梦魇。

初读红楼

相关文章

  • 初读红楼

    高一的时候买的红楼梦的书,怎么读都读不下去,当时也许也是中二期,很浮躁,而且红楼里面的人真的多啊,我记得当时...

  • 初读红楼

    红楼一梦到灯前, 宝黛情缘众友怜。 苑内繁华多韵事, 世间跌宕尽灰烟。 扶倾济困赖高手, 待命维新盼续篇。 旷世曹...

  • 初读《红楼》

    读完了前六十回,越觉得放不下这本书了,人物,景物,事物,情物都描绘得尽善尽美。 开篇曹先生就点名旨意,“甄士隐,贾...

  • 初读红楼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

  • 初读《红楼》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初二的寒假,父亲那日下班比平常早了一些,路过新华书店时,知我喜欢读书,便进去给我挑了一本厚厚...

  • 初读红楼

    《红楼梦》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核心,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

  • 初读红楼

    刚开始读红楼梦的时候,都说这么伟大的一部著作,作为四大名著之首,中国文化的最高峰,原文化部长王蒙说,读红楼梦等于又...

  • 初读红楼

    《红楼梦》一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为人所称赞,我一直都没机会看,今日偶尔空闲 ,我才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 初读红楼

    当甄士隐飘然而去、即将终结红楼里最后一段孽缘,贾雨村在迷津渡口沉沉睡去、仿佛那温柔富贵里走的一遭竟是一场大梦,真事...

  • 初读红楼梦

    初读红楼梦,被秦可卿房间的梦境吸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红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sm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