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选题的来由,是一位粉丝后台的提问:
曹将,感觉你的生活好精彩,经常旅行,经常去找好吃的,还在运营公众号,不像我,每天生活与工作,两点一线。
这个问题里,两个关键点让我感觉很突然:第一是「经常」,第二是「精彩」。
我真的经常旅行、经常找好吃的吗?
用室友的话来说就是:你的生活也蛮 boring 的。
因为其实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也是两点一线。大多数时候,早上 8 点半上班,晚上八九点下班,然后回到住处,休息一会,然后码字。
周末也没什么特别的,看看电影,和助理开周会,偶尔有个约去市区,顺便拍拍照。
简单到乏善可陈。
那为什么他人会有「经常」的错觉?
主要原因是,在一些假期,我会出去旅行,然后拍照发朋友圈和微博;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饭,也会存几张美食,然后分享出来。虽然量不多,但是,他人的感知和实际是有差距的。
这就好像在读书阶段,某次自习到凌晨,突然发现前排隔壁班的同学也在,于是自然会产生错觉:他是个很努力的人。
由偶然的「单次事件」,引申为「他经常这样」——这是我们经常会犯的错。
只要去跟对方确认一下,答案就有了:其实这是他这学期第一次来自习。
然后就是所谓的「精彩」。
他看到的精彩,其实是被滤镜和文字渲染过的现实。
在这里,自己必须坦诚,之前分享的所有照片,都经过后期。
↑ 你看到的样子 ↑真实的样子人很容易将「好看」等同于「精彩」。就如同我们总会对摄影师、明星产生美好的幻觉,因为他们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光鲜亮丽。
但所有的经历,大多时候都是平淡无奇。
就如同旅行本身,大多数时候都在舟车劳顿。那些所谓的岁月静好,也只是某个发呆的瞬间。当回归理性,大脑中考虑的还是「今天中午吃什么」「明天几点起床」这样的世俗。
但是,对于旅行的人来说,你选择了出发,就必须认同出发——这来自于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需求。这有心理学的根据,一旦两者出现失衡,人就会焦躁不安。
所以,在写朋友圈的故事时,势必会加入一系列溢美之词:
五点起床,赶上了小东江厚厚的晨雾。
小舟一点灯光,在水上孤独地停留。
如此美景,对得起未褪去的睡意。
旅行的意义,就是离开和遇见。
——记于小东江
然而,真实的情况则是:身边的人真多太多了!赶紧去抢一个好位置,把那船拍下来!
又比如:
在这片净土上,看到这山、这湖,
你会忘记过去的事,你会只享受当下。
灵魂在这里得到洗涤。
而那些纠结的过往,都是尘埃。
真实的情况是:头好晕!风好大!高原反应太严重了!导游,要不赶紧上车回酒店?
↑ 希望大家不要取关 ==既然已经开始自黑模式,那就多来一点。
雨中的山里,空气清新。
这里的节奏不像城市。
更像《从前慢》里的歌词:
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真实的情况是:雨你快点停吧!这雨衣快撑不住了!
↑ 再次请求不要取关==那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些「走心」的感慨?会有,只是它不是常态。常态是「好饿」「好撑」「好累」「好痛」。
分析完「经常」和「精彩」,我想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了:不要被他人的生活所欺骗。
因为,他展示出来的样子,和他本来的样子,肯定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这条鸿沟产生的原因,一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偏差,容易将「偶然」判定为「频繁」;二是他会为其加上滤镜,让我们朝着他期待的方向引导。
针对后者,再说一例。
有一个偶然加了微信的女生,朋友圈里每天都是正能量。今天在辛勤加班,要做 fighting girl ;明天转发公司的新闻,并附上各种美好的宣传语。从这些信息里,可以判断她是一个爱公司爱工作的好青年吧。
但因为阴差阳错,我发现了她的微博,画风完全另一个模样:同样的加班日,里面全是咒骂;对于公司,也是各种抱怨。
所以,不止明星有人设,大家都有。
看到这些表象,点个赞,满足他的虚荣,也顺道表现一下自己的态度,开心就好。回到生活,日子还是照样过。现在的模样,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没必要因为他人如何,而觉得自己多差。
说不定,那个你觉得生活很精彩的曹将,正吃着泡面,写完这篇文章。
晚安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