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通知,今年我们团队的课题成果,成为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对象,作为成员的我们,需要到郑州参加202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很心动,这是河南省中小学系列最高级别的课题培训交流活动,有重量级评审专家做报告,也有国家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者进行经验分享。这类成果的理论高度和政治站位包括政策导向、框架结构,对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都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以往我们都是通过远程平台在本地观看,今天来到会议现场猛然感受到科研人的热情。专家开讲时,前排齐刷刷举起了手机拍照,生怕遗漏一点点内容。
第1位分享的是国家特等奖成果获得者,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
题目为《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
对这位校长并不熟悉,单从题目上来看,突出了课题研究中提倡的育人导向。大家都知道近几年学科类的课题成果,得大奖的机会微乎其微,其推广的普适性价值较低,就难以登上国家级教学成果的舞台。
何谓大情怀育人?
扎根乡村40年,且进行了行知教育实验。
这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特点,你必须有深厚的积淀,一般至少10年起步,就是说你要做具体的实践,具体的事儿,而且还要做出名堂来,做出成效来。接下来要回望几十年来的经历,详细梳理寻找以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依据等,最后提炼出能复制可操作可学习的成果。
可以说,单是这个题目就是不少团队和专家研磨的结果。
成果分享人杨瑞清校长,从18岁来到一所农村小学,一干就是40年,潜心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精心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把昔日落后的村办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社会实践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集团。
学校已创建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主编出版“行知教育实验”丛书,专著走在行知路上,被收录于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从杨校长的报告中得知,学校选择行知教育实验,就是为了发展,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留住骨干教师。
但一个乡村小学想要闯出牌子,必须选择一个定位点,杨校长对陶行知先生的行知教育理念非常赞同,在第1阶段定位为凝心聚力走在行知路上
(走一条道路)(扎根阶段)
在第2阶段,学校已经存活了下来,为了发展,杨校长做了第2次定位:
凝心聚力开展行知教育实验 (做一件事情)(突围阶段)
2015年后学校成为集团校,到了第3个阶段,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变为:
凝心聚力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 (绘一张蓝图)(超越阶段)
这个教育实验做了近40年,在2022年申请成果的时候,经过省专家168次会议讨论指导打磨,才有了最终的模样,成为国家级特等奖。
摘录一些他的发言:
做不了名师,就做真心良师;
成绩好了,可以去考大学,成绩不好也可以种荷花(学校有200亩的荷花实践基地),都需要终身学习,学以致用。
启示:成果价值要在育人上,成果申报表上的成果简介绝对不可忽视,每句话每个词都需要仔细斟酌,高度凝练,条分缕析,且有数据支撑,或模型表征。
从杨校长身上看到:一生只挖一口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