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银行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金融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级重点)。
笔者于1982年参加全国高考,以378分的底线成绩,十分荣幸地高攀了这所盛名卓著的中专。
在“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的笔者生涯中,若一言以蔽之,安徽银行学校求学的两年就是看天地见众生做自己。
看天地。中学时代通俗物理课的动量守恒及能量转换定律,在术业有专攻的会计学原理中则展现“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的别有洞天。
见众生。冲出70万人口的江南小城铜陵,走向安徽省首府庐州月光下,与诸多江淮儿女(同学)浊酒一杯喜相逢滚滚红尘里。
做自己。皆是二十岁左右的少男少女,胸怀青云志,鲜衣怒马真性情,谁敢/能藏着掖着端着。即便有了难言之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掩饰不住地挂在脸上。
而以笔者的耳闻目睹,安徽银行学校毕业的莘莘学子不负母校不负师,大多成为全省各地银行、保险、证劵等行业的骨干力量,“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撑起了金融系统一片明朗的天。
当然,安徽银行学校给我们这些芬芳桃李的馈赠更是终身受益。
管中窥豹,以笔者为例。其一,四十年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底子是安徽银行学校夯筑的。其二,1984年7月去单位报到时,填的是《干部履历表》,荣耀至极。要知道,其时我的户口簿上“家庭出身”可是贫农啊(至于,我所在的银行做大做强于本世纪初上市后,我由干部改为合同制员工这一奇葩之事,当另谈别论)。其三,甫一工作,发放的奖金竟是全额(其他途径进来而工作未满一年的员工,奖金减半),有同事看我的眼光/神都是红彤彤直勾勾的。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喔——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绕安徽银行学校何止三日?
因此,笔者至今都视安徽银行学校为黄浦嫡系,后期为提升自己学历而继续教育就读的电大等则属乌龙山系列。咳咳,有毫一意孤行了。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阳光温暖,春风得意,俨然以名门正派弟子自居多年后,这份岁月静好却被打碎了。
某日偶然又填电子表,鼠标上下左右穷尽搜索,“学校名称”栏目里自动跳出的选项中,愣是找不到“安徽银行学校”。而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既强大,又人性化关爱员工减负,手工重新输学校名称竟不得其门而入。
查百度知,2000年安徽银行学校与安徽财政学校合并并入安徽大学。美其名曰,这一变化标志着安徽银行学校历史使命的完成,同时也开启了安徽大学新的发展阶段。
于是,“学习方式”全日制教育、“学历”中专、“学校名称”安徽大学就横空出世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80914/4fe29ca24e191d5e.jpg)
神了,奇了,我一介中专生的毕业院校竟摇身一变成“211”的安徽大学。
可惜,跻身其中,笔者并无丝毫的沾沾之喜,反而是被拔苗助长的悻悻然,更有妈妈(母校)去哪儿了的惶然。
试想一下,当有人客气地问起:“第一学历的贵校大名啊?”而笔者做贼般心虚地四下瞅瞅,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且压低声音结结巴巴地答道:“那个,那个,安徽大学毕业的。”甚或,2024年我们济济一堂正襟危坐地在“安徽大学”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下合影,照片题字却为“安徽银行学校八四届同学毕业四十周年留念”。敢问,这是怎样的一种画风和一段情呢?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世上再无那座安徽银行学校了。
“啊 我终于失去了你 在拥挤的人群中 我终于失去了你……我见到你眼中有伤心的泪光闪动”,那是谁在不胜唏嘘?
2024年9月1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