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看到这个题⽬,你想到什么?
⽣:“壮士”说明写的是英雄⼈物。
生:写了五个英雄。
师:我们把它称之为英雄群像。写⼀个整体的群像,我们说这是?
⽣:⾯
师:当对这个群体的描写落到具体的⼀个个⼈时,我们称之为?
⽣:点
师:这两种方式放在⼀起写时,叫?
⽣:点⾯结合
师:通过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点面结合有了初步的感知。本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我们在自己的作文里,怎么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请看⼀看这些背景资料。完成任务⼀。
学生自学,圈画。
师:谁来汇报?
⽣:有⻢宝⽟、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接受任务(⼀段)痛击来敌(2段)诱敌上⼭(3段)峰顶歼敌(4、5)
英勇牺牲(6-9)
师:完成任务⼆:那些场面描写让你感受到这些壮士的行为打动了你?
⽣:第四段,“夺”体现⻢宝⽟的速度很快,“猛地”体现对战争胜利的决⼼。
⽣:第七⼋段的⼝号体现五壮⼠对⾰命胜利的信⼼。
⽣:第三段他们没有选择跟上⼤部队,⽽是选择走向绝路,为⼤部队引开敌⼈,体现他们的
勇敢⽆畏。
⽣:第六段,最后他们跳下⼭⾕的场景体现出了他们的视死如归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群敌⼈和五位壮⼠形成强烈对⽐,体现敌我⼒量的悬殊。
师:通过初读,你们就能谈初这么多真切的感受。很会读书。下⾯我们⼀起精读课文:接受任务。
第一段里,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说明敌人很多,和后面的五个人形成对比。”一个多月“说明战斗时间长,形势非常严峻。
师:这部分体现了任务的艰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更体现出五壮⼠的壮志。现在请朗读第⼆段
(⽣⻬读第二段)
师:这一段里,哪些是⾯?哪些是点?从哪⾥划分?
⽣:划在“把冲上来的敌⼈⼀次⼜⼀次地打了下去”后⾯。
师:你们认为七连六班的五位战⼠一起写是面,分别写班⻓⻢宝⽟、副班⻓葛振林、战⼠宋学义、
小战⼠胡德林、胡福才是点。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默读本段,并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赏析第⼆段的写法
生:这里赏析的就是给点⾯结合。
师:我们试着给点面结合下定义。这里先写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这是“面” 的描写;再逐一写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这是“点” 的描写。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把“点” 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就是“点面结合”。请朗读点⾯结合的定义。
⽣(⻬读)
师:我们写群像场景时,就要注重使用点⾯结合。那点⾯结合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先仔细读第⼆段。先整体写五个战士怎么样,再分别写每一个战士怎么样,这就叫⼀⾯多点。细读这些关键词:沉着地指挥、抡、把脸绷的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 ,这⾥的点的描写,包含着神态、动作。你从这⾥读出了什么?
⽣:对敌⼈的憎恨、愤怒。
师:⾯对两条路,你会选哪⼀条?“斩钉截铁、带头、热⾎沸腾、紧跟”体现出了什么?
⽣:他们的英勇⽆畏。
生:⼀个“⾛”就体现了五壮⼠舍⽣取义的做法:把⽣的希望留给群众和连队主⼒,这是⼀种崇⾼的⾃我牺牲精神。
师:峰顶杀敌有没有点⾯结合?
⽣:有。
师:这⾥聚焦了哪些镜头?“拧开、抢前⼀步、夺、猛地举起、喊道”这些动词体现了什么?
⽣:⾎战到底的决⼼。
生:⽤最少的付出获取最⼤的胜利。
生:更体现了对敌⼈的仇恨和五壮⼠的英勇⽆畏。
师:你对“顿时…向敌⼈头上砸去。”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把⽯头⽐作雹⼦,说明⽯头砸得⾮常密集,⾮常迅猛,⾮常有⼒。这句话体现五壮⼠英勇杀敌的决⼼和与敌⼈⾎战到底的英雄⽓概。
师:请⼤家再看到这些背景资料。感受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化作这些展示,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读。
师:“叽⾥呱啦”体现了什么?
⽣:表达了五壮⼠对敌⼈的痛恨,
生:第五段的⽤尽全身⽓⼒也体现了五壮⼠的决⼼。
师:“他把那⽀从敌⼈⼿⾥夺来的枪砸碎了”体现了什么?
⽣:对敌⼈的痛恨。
师:为什么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因为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你对“屹⽴”怎么理解?
⽣:不仅是屹⽴的⼭峰,更是五壮⼠英勇⽆畏的精神。
师:这两句⼝号体现了什么?
⽣:五壮⼠的视死如归
师:为什么说“这声⾳惊天动地,⽓壮⼭河。”?
⽣:充分体现出五壮⼠对⽇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位壮⼠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量之源。这两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将抗战进⾏到底的决⼼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概。
师:这也是全⽂的中⼼所在。作者不仅赞颂的是五壮⼠,更是像五壮士这样为⾰命牺牲⾃⼰的⽆数⾰命先辈,歌颂了这些⾰命先辈的英勇⽆畏、敢于⾃我牺牲的崇⾼精神。
网友评论